第五十七章族会(下)陈平分肉57(2 / 2)

按照那上面提及物价的描述,大乾杀进华夏后,顺治至康熙初年,每石约银四至六钱,合制钱四至六百文,从康熙中后期至乾隆间,每石约银一两至一两五六钱,个别的至二两,比诸顺治到康熙初年,涨了很多,由于当时的钱价一度上涨,合制钱仅为一千至一千五六百文。

嘉道时。每石约银二两左右,由于此时银价上涨,合制钱为二至四千文。

这应该就是随着美洲大陆和霓虹岛上的金银输入的原因,贵金属的价格持续走低,物价持续走高,算的上是最早的通货膨胀。

到如今一石粮食价格竟然高达二两,当然也是少不了现在战乱的原因。

“一百两银子中,我拿出四十石新谷换成银子,也就是八十两,如今猪肉价格固定是六分一斤,十斤猪肉是六钱银子,一百斤是六两,一千斤猪肉是六十两银子,八十两银子我大概能够买来一千一两百斤猪肉,我们买来生猪自己杀能便宜点,加上下水价格便宜,我们就能够买来一千五百多斤的生猪宰杀。”

王绍光说起这话的时候很絮叨,但是这是必要的,王家畈的父老乡亲可能不懂什么大道理,甚至就连识字的都没有几个,但是为子弟家人能吃上更多的肉,还是很能认真的挺王绍光的描述。

一千五百多斤生猪宰杀之后最好是正好一千两百多斤肉和下水。

胙肉能用非凡传承代替,但是另外三分肉代替不了。

“房股肉”,每房一份。

“老人肉”,七十以上的人每人一份。

“丁肉”,每个男子一份。

这三个肉没份四百斤,始祖留下三房,房股肉就是每个房头一百多来斤,具体的房内细分;王家畈不过五十户,不是每家都有七十岁的老人,但是一般来说王绍光大宗在执行的时候都会把标准降低;而丁肉这块五十户男丁就有一百多人,每家丁肉不过三四斤不到。

王绍光有言在先,今年天气太热等冬天来了再分,大伙也都没有多少意见。

而王蛟在一边仔细复盘,觉得这一代公田分下来的收入还是不少。大概每家每户能够分到十来斤猪肉的样子。

也算是宗族中的一点福利。

王家畈七代祖宗下来也就是七份,春节前堪堪百斤猪肉做成腊肉,一斤生猪肉能出六两腊肉,百斤生猪肉就是六十斤腊肉,在大乾不做人的年头堪称是相当不错了。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不用被大乾盘剥,以及大宗自己填上稻谷脱壳的那30%损耗。

王蛟正在沾沾自喜这分家之后福利倒是不少的时候,却是突然回过味来:

这不就和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中“陈平分肉”父老曰善的典故对上了?

甚至再往前先,周代“太宰”这个官职本身就是从宰割分肉引申出来的。

那等以后王校和王较在外面混不回来,我是不是能够接过大伯王绍光的宰割权树立权威?

王蛟倒不是奔着那点肉去的,而是自觉这样能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