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一场离经叛道的风暴25(1 / 2)

章德宁接过稿子,露出抹为难之色。

“江弦,要不你先回去休息,这篇稿子赶明儿去办公室讨论也不迟。”

这年头,作风问题可是大问题。

哪怕光天化日,孤男寡女共处一室都得敞着门。

现在深更半夜,要真让江弦往她屋里进,传出去可就是“傍肩儿”、“搞破鞋”的臭名声。

“德宁老师,我就不打扰你休息了。”江弦识趣儿告辞。

章德宁重新卧回床上,裹着被子,被搅了清梦,翻来覆去难以再度入眠。

思绪繁杂,飘忽不定,最后竟落在江弦那篇创作谈上,心底如猫抓般痒。

如此短的时间内,他写了篇怎样的创作谈呢?

干脆和衣坐起,打着台灯,端起稿子,一行行仔细看。

入冬的京城,早已被寒潮和冷空气覆盖,招待所暖气片烧的不够热,屋里冰窖似得,冻得人直打哆嗦。

章德宁牙齿不听使唤地打架,眼睛却恨不得杵进稿纸里。

她本就对江弦的能力充满认可,却不想还是低估了他。

创作谈这种东西,《京城文艺》几乎每期都会刊载几篇,以作交流、分享,章德宁也曾亲自指导、修改过大量作者的创作谈,但都没江弦这篇清奇、有味道。

譬如,一谈到创作初衷,大部分作家都会写:因为热爱文学,所以写作。

但江弦不一样,他直截了当的写明:“我写作,是怀一种俗念,即赚些稿费,买烟来吸。”

这看似自轻自贱,荒诞不羁,但细细砸吧、品味,能发现其中极具现实意义,吸引眼球的同时,还更容易直抵读者内心深处。

用俚语讲便是:接地气。

他没有将写作当做阳春白雪,反而一脚扎进泥土里,塑造了一个极接地气的作家形象。

这是非常聪明的!

在中国,接地气的作家,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家!

章德宁打个哈欠,又困又觉得黑夜如此漫长。

她已迫不及待想将这篇创作谈分享给更多的编辑阅览了!

翌日一早,编辑部小办公室,周燕如瞥见刚进门章德宁的模样吓了一跳。

“德宁,你生病了?怎么这么憔悴?”

“没有没有,是昨晚上被江弦折腾的。”

“什么?!”周燕如如遭雷击般愣在原地。

章德宁打个哈欠。

“周老师,这是昨晚江弦递给我的创作谈,你过下目。”

“原来如此。”周燕如不动声色的喝一口水,“你感觉写的怎么样?”

“很好!”

很好?

创作谈无非是些人生经历、思想感悟,能写的多好?

周燕如有些不信邪,从她手中接过手稿,伏于桌前,细细研读起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