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编辑部的震动(2 / 2)

章德宁的眼眶已经湿润了,鼻尖酸酸的。

那些粗俗、不动声色的文字里,蕴藏着极强的感染力和情感。

她泪眼婆娑的看完最后一行文字,怅然的抬起头看向四方,生出种极大的想要分享,或是与旁人探讨这篇文章的渴望。

“究竟是什么样的作者,才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

按规矩,章德宁审过的稿子要交给她的上一级领导小组成员,最后再交由主要负责人三审。

寒蝉效应仍在发挥作用,这会儿的《京城文艺》不设主编,只设主要负责人。

章德宁拐进另一间大办公室,搜寻着领导的身影,忽被喊一声。

“德宁,是有稿子吗?”

是《京城文艺》新上任的主要负责人李清泉,还未共事多久,此人给章德宁的第一印象不错,务实,有担当。

他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亲手退回了某位老干部撰写的“小说”,并在退稿签上写道:xx同志,写小说不是写报告,何况你这也不是很好的报告。

“老李,我来送篇稿子二审。”

李清泉将稿子从她手中取过。

“质量怎么样?”

章德宁做个深呼吸,努力平复下自己的情绪。

“极好!”

“那我替你去送。”李清泉做事不习惯拘泥于流程,他不喜欢等稿子,常与二审同时看稿,表明态度,尽快处理。

负责二审的编辑傅用霖和他几乎同时看完了这篇《棋王》。

“用霖,你认为如何?”李清泉不露声色,悄声问一句。

傅用霖胸膛还在起伏着,似是仍沉浸于《棋王》的故事中,心潮澎湃,跌宕难平。

“取材新颖,情节单一、纯净,以完整的情绪线索照应情节发展,文字朴实,表达却极其传神。”

李清泉似是很满意傅用霖的说法,点两下头。

“如今大部分作家还在沉浸于‘比大胆儿’、闯‘禁区’的热潮,仅仅止步于‘伤痕’的展示与‘反思’,依我看,直面人生、社会的题材题旨固然好,但开掘文学特质的努力亦不可少,在这点上,这篇《棋王》做的就很好嘛。”

章德宁在一旁细细的听,心生认可的同时,也生出种奇妙的预感。

下一期的《京城文艺》,或许又要出一篇全国关注的好作品了。

李清泉没有第一时间表明用或不用,而是组织编辑部开展讨论,要求所有人将《棋王》传看一遍,让每个人都在后面写上自己的审稿意见。

“大有道家之遗风。”

“久没有见过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文体、这样的叙述风格了。”

“异于现时流行的各家笔墨,但又不生僻。”

《棋王》顿时在编辑部里刮起了阵旋风。

“绝对是个老手。”

“能写出这样精炼的文字,作者的年纪想必不小了。”

“总觉着这个江弦是哪位大家的笔名。”

“...”

编辑们热切地讨论。

章德宁则守在李清泉桌旁,等待他做出最后的定夺。

李清泉极有耐心的将所有编辑意见通通看完,才斜倚在靠背上,拍了板。

“稿子先留在我们这,写信通知这位作者吧。”

......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