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文学时代(1 / 2)

“今儿都忙啥了?”老娘饶月梅的语气中带着不易察觉的小心翼翼。

“搁劳动服务站领了一活儿,明儿去前三门给人家修甬路的刨土方。”

饶月梅一听喘了口气,神色轻松许多。

“也行,劳动人民最光荣,咱不挑肥拣瘦,有活儿先干着就行。”

“嗯嗯嗯。”江弦忙不迭地抹身出去,一头扎进屋里,研究系统。

所谓的灵感合成系统,即可以合成文学作品的系统。

机制简单明了,系统会揭示合成路径,江弦收集路径所需灵感,成功收集,便可合成未知的小说。

【知青】和【象棋】即江弦当前合成路径上所需的灵感,收集后即可解锁未知短篇小说《???》,而这篇小说也一定由路径上灵感所构筑。

举个例子,合成路径是:【大观园】+【情爱悲剧】=长篇小说《???》。

那么只要收集【大观园】和【情爱悲剧】两条灵感,便可合成得到《红楼梦》。

同理。

【少年郎】+【插猹】=《少年闰土》

【父亲】+【买橘子】=《背影》

【人力车夫】+【三起三落】=《骆驼祥子》

【房东太太】+【良心的谴责】=......《心》(夏目漱石)

“短篇小说...不知道是什么?”江弦好奇的心痒,但更多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亢奋。

“这也算是:时来天地皆同力!”

1978年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呢?

冯骥才曾说:那是一个非常的时代,也是一个反常的时代;一个百感交集的时代,也是一个心怀渴望的时代;一个涌向物质化的时代,也是一个纯精神和思考的时代;一个干预现实的时代,也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

其实大部分身处时代当中的人,都很难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怎样的时代。

这时候没有小姐姐、没有短视频、没有手机,就连电视都是稀罕货,逢年过节才吃顿上饺子,水果特稀罕,常见的是罐头,平均住房面积3.9平米,全家好几口人一块窝一间房里住,谁也没独立空间,半晚上起夜还要用尿盆。

但你也没办法忽视,这个时代有着慢悠悠的生活节奏,除非基因问题,不然大部分人头发都乌黑茂密,人们要求简单、笑容真实,所有人都相信勤劳可以致富,奋斗是为理想、不是买房,爱情真挚淳朴,不存在彩礼诈骗,一旦许下诺言,就会铭记一生,并身体力行。

更重要的是,1978到1988年这十年,被誉为新时期文学时代。

在这段改革开放的初期,在这个长达十年只有八个样板戏的国度,人民之于文学的渴望,丝毫不亚于遭遇海难人之于水。

而这,也催生出一段文学真正的繁荣。

“这本小说一定要搞到手!”江弦在板凳上圪蹴着,一把简朴浑圆的蒲扇不停晃动。

这下真是站时代的风口上了!

后来撰稿人不如狗,如今文学这个行当却正是热门的时候。

世俗点,市井点,现实点,这会一本短篇小说有多值钱呢?

1977年,稿酬制度得到恢复,著作稿稿酬每千字2元到7元。

这会的1块钱什么概念?换算下就是,7.6斤大米,1.17市斤猪肉,勉强1/10瓶茅台...理论上,紧凑点花,7块钱就够一人一个月生活。

想到这彻底坐不住了,江弦光着膀子,手里甩着白衬衫,趿拉着拖鞋,搁屋里来回踩了几圈,浑身细胞仿佛都雀跃沸腾着。

灵感的获取方式千奇百怪。

大概因为他当过知青的原因,知青是已达成的身份,所以【知青】已然收集成功。

但【象棋】这灵感还显示着(0/100)的进度条。

进度怎么增长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