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借鸡生蛋(2 / 2)

巴达维亚远在天边,而朱烨却近在眼前,两方斗一个,东印度公司分得的利润想必不至于太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赚钱嘛,不寒碜。

朱烨对此倒是乐见其成,主要不是贪图东印度公司的那点股份,他是看上了其作为东西方沟通的渠道作用。

对方拿他当做亚洲的分销商和供货商,他又何尝不是当对方为欧洲的分销商呢。

可以预见的朱烨短时间内的发展重心必将着眼于亚洲,而搞工业是需要市场的,现在有个现成的海上马车夫主动跳出来做经销商,何乐而不为呢。

也不需要害怕渠道反向拿捏了他,东番北边可还有个半死不活的基隆港,那里的西班牙人也嗷嗷待哺,广东的葡萄牙人也羡慕的眼珠子通红,甚至更妙的是,两牙的殖民地还能源源不断的提供各种原料。

替他搞殖民掠夺资源,再经由他加工后反向输入到欧洲,替他赚钱,这是什么大无畏的奉献精神!

所以在双方都认为自己赢麻了的友好氛围下,谈判的下半场出奇的和谐,没有了剑拔弩张,更没有咄咄逼人,有的只是两个潜在合作伙伴之间润物细无声一般的相互试探,然后达成一致。

当然,普特曼斯的副官并不如此认为,直到条约签署,这小子还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仿佛赔偿的那30万两白银都要他出一样。

条约大意如下:

1.荷兰东印度公司需要付出30万两白银,以支付朱烨集团救治伤兵时的花费,和后续恢复时期的营养费、伙食费。

2.荷兰东印度公司主动放弃曾文溪以北的所有土地,并承认朱烨集团对其拥有主权。

3.朱烨集团以价值10万两白银的战船4艘、大笛型船6艘另中型船舶十数艘及其所有荷载,入股荷兰东印度公司东番子公司占其股49%,一应权利同荷兰东印度公司相同。

另外还有一些关于共同开发东番岛、协调解决土著社区之间的纠纷、贸易权划分等等条款。

表面看起来其实并没有非常强烈的不平等性,当然也只是表面,内里到底如何,只能说战胜者不受指责。

如此,被后世称为《中荷东番条约》的第一个华夏同西方世界的正式条约,以东方完胜的姿态,出现在世界历史的篇章之中。

当然,这些宏大的东西对于刚刚签署条约的两人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普特曼斯需要立刻回到热兰遮城,安排后续合作事项,同时也需要发动背后的势力推进条约在公司内部的通过,虽然他许诺的条件都在公司原本的框架之下,但毕竟涉及到眼前利益的划分和长久利益的预见,想必议会里面少不了一番争权夺利。

不过他也不在乎,因为现如今他已经不单纯的只是热兰遮城的行政长官,他已经从棋子转变为执子的棋手。

朱烨许诺给他代持5%的股份,他更是从明人那里学到一个新词,那便是:养寇自重。

而朱烨也不轻松,组织庞大的船队有序撤离,还要整理贸易划分,安排人手进入热兰遮城协助监管财政和税收,以保证自己的利益。

另外还要组织人手尽快从陆上运输移民,从热兰遮港中挑艘大笛型船回母港借鉴研究,一条条一件件的都是事情,都需要安排人手。

“船主,那咱今天还去泉州府吗?高老太爷给咱递消息的人都来了两拨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