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备战(2 / 2)

被小林子一通搅和,会议短暂冷场。

“咳,那我接着说奈氏弹?”武岑见无人开口,只得打破局面道。

见朱烨在主位上点头示意,武岑才接着说:

“奈氏弹的好处很多,我觉得应该重点发展,后面实验也要安排起来,最好能够确定奈氏弹较之球形弹究竟能够提升多少射程?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好处,对火枪装药量有何改进?能不能和球形弹一样设子母弹?”

“咱们有了这个奈氏弹,完全可以在更远的地方开火,比敌人先一轮甚至两轮射击,在船上也能早一步接敌,率先打掉对面的侧舷散弹炮,对海战也是一大裨益。甚至于火炮上面是不是也能适用?敌无我有,这优势可就大了去了。”

“暂时想到的就这么多,不过我觉得好处远不止如此,只是需要多多测试,多多试验。”

随后众人又各有补充,还创造性的提出锥型弹、针型弹之类的脑洞,朱烨对此也很感兴趣,折师爷也写写画画记录不少,应该是准备后续验证。

赵师爷则根据成本出发又询问折师爷一些制作的细节,得知奈氏弹的成本增加几乎忽略不计后便不再多说,不花钱又有好处的事,傻子才不干。

见该聊的都聊的差不多了,朱烨吩咐武岑留下,让其他人各自散去。

他主要是想同武岑聊一聊土工作业的问题,要知道近现代战争,土工作业是不可缺少的重中之重,他对明朝的陆战了解不多,所以就想要问问专业人士,这次的冲突能不能就用起来战壕、炮位、散兵坑之类的。

武岑原本以为东家留他,是准备和他继续讨论投矛器或者奈氏弹的问题,没想到年轻人思路果然清奇。

野外筑墙倒也不算什么新奇的战法,古有曹操凝渭水结冰城大破马超,近也有戚帅结车阵同后金盾车相抗。

只是这向下挖壕沟藏兵,委实有些离经叛道,但是这个法子却越想越有道理,立墙和挖坑本质上都是用掩体遮挡士兵。

人们出于思维惯性,总想着建立地上的掩体,反而忽略了向下挖土也能成为掩体,妙啊。

如此操作的好处显而易见,士兵躲在沟内,只在射击时露出头来,暴露面积大大减小,从原本的人形靶直接缩小到只占人体一小部分的头部圆形靶,防箭防弹效果不俗。

再就是可以有效的躲避火炮对步兵的影响,无论是跳弹还是开花弹,都无法做到打一列或者炸一片的杀伤力。

对付骑兵更是有奇效,首先挖掘出复杂的地形本就不利于骑兵冲锋,古时也有陷马坑对抗骑兵的例子;

其次士兵藏在壕沟内高度远低于马上骑士,除非使用长杆兵器否则根本够不到人,但是长杆兵器在沟渠中又天然受限,反而是沟内士兵可以轻松斩断马腿,变骑兵为步兵。

当然凡事有利就有弊,筑墙挖河可从来都不是好活,无论是让士兵挖掘还是雇佣随军劳工,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虽然作为指挥他们能够看到壕沟的好处,但是士兵们可不理解这些,他们只会认为军官在压榨作践他们。

这还不算对应工具成本、指挥沟通成本、对军队的掌控能力、基层士兵的执行力等等问题。

另外结硬寨就只能打呆仗,碰到脑袋令不清的对手才能硬吃硬抗,在预设阵地打消耗战。

脑袋稍稍灵活的对手肯定会运动起来,总不能追着人家屁股后面挖壕掘沟吧,那对方猝然一个回马枪杀来,岂不败的利索?

所以这所谓的土工作业,看似是个以守待攻,守其必救的呆笨守势战法,但如果想要运用的巧妙,反而是需要比敌人运动更快,先敌之先,预敌之前,如此一来方可建功。

武岑心中盘算着利弊,还分心琢磨起朱烨来,他本来只当东家一身巨力堪比霸王,海战中更是天赋异禀,没想到对陆上作战也颇有见解。

难道这世间竟真有生而知之之人?

眼瞧着这大明是越来越乱,没准他武岑选的路,还真不是什么歧路也说不定。

随即收拢心思,劝道:“土木作业确实巧妙,但是所谓‘法不可轻变,军不可易习’。行军作战最忌的就是猝然改旗易帜,眼前马上就大战将起,还是不应骤然改变战法,咱们本就兵广枪多又兼具防守火炮优势,稳中取胜方为上策。”

“不如等战后划出一队出来,在操练中验证验证,咱们先看看效果如何再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