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巡视港口53(1 / 2)

放那汉人幕僚回去复命,朱烨留朱长风跟着他们的船队,自己则赶紧回防本阵。

谈判的时候他也听着远处的炮声,如今声音停歇,也不知是打赢了没。

朱林现在正组织人手围困大船,他也看不上这种主要用于近海战斗的桨帆船。

所以没有跳帮夺船的想法,只是靠近了居高临下用火枪清理顽抗之敌。

等朱烨赶回时,港口外围的战斗已经停止,小型战船开始清理航道,抓取俘虏。

驾船入港,看着两边合围一般的礁石海岸。

朱烨不禁开口感叹:“这两边要是都能修成炮台,那咱们想要攻下此处,怕也不容易。”

朱林这时候还在收拢俘虏,这些都是上好的人力,挑好的吸纳成士兵或者水手,一般的也能做劳工修路搭桥。

这人也算战斗缴获,按理有三成油水可捞,所以积极性极强。

朱烨并不是同他说这些,而是说给身边的武岑。

武岑不但观察着地形,还用铅笔在随身的硬皮本上,绘制简易的地形图,闻言也点头赞同:

“这葫芦状港口果然巧夺天工,如入虎口一般端的险要,只可惜水上面积太小,不能修筑棱堡。”

武岑在研究了朱烨画给他的荷兰式棱堡之后,便成了坚定的棱堡战士。

看见什么稀奇的地形,都会下意识分析进攻或者防守的路线,以及如果修筑棱堡要如何安排位置等等。

“不一定非要修棱堡,用砖砌成封闭式的炮台,就成了永不沉没的炮船,效果也是一样的。”

看到这种地形,不由得就让朱烨想到马尼拉湾口的埃尔弗雷尔岛,那座小岛位于马尼拉湾口的南侧,孤悬海外,扼守马尼拉湾的入口。

这座岛光听名字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如果说另一个名字,了解二战战史的人应该就有些耳熟了,那就是德拉姆要塞。

在美西战争时期,美国舰队开入马尼拉的时候,被乔治·杜威一眼相中。

认为这里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好地方,随即就派人安装火炮修筑炮台。

果然这座新建的炮台就在美军攻击菲律宾的战斗中发挥巨大作用,也经历二战,有过坚守两个多月,被连续命中五六百发炮弹而依旧可以开炮还击,甚至驻守其中的士兵都无一死亡的辉光战绩。

那德拉姆要塞还只是个独立孤岛,从其他方向获取的支援有限。

这里则是两侧合抱,能够互为犄角,相互拱卫掩护,发挥的效果只能更强。

随着船队进入这葫芦口,内部的海湾和港口建筑们就出现在眼帘。

说是港口其实算是夸奖了,按照朱烨的标准,最多算是水寨。

因为它既没有砖石结构的坚固栈桥,也没有各类供船只装卸货物的脚手架和杠杆吊机,更无大范围的仓库等建筑。

不过这也不算坏事,设置的简陋使得港口的留守人员战斗意志薄弱。

面对列阵在广场上的几十个日本兵,朱烨仅仅用船头的火炮就轰散了对方,以至于率队上岸的时候,整座码头都找不到一个人。

如何占领一座码头,朱烨手下们都轻车熟路,甚至无需他再单独下达命令。

各队在军官的指挥下,就如机器一般开始清查建筑,统计物资。

也有些负责船舶维护的水兵,开始清理栈桥和泊位,引导各船停靠。

原本萧索的港口,不消片刻就重新热闹了起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