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你们不想想未来吗?224(2 / 2)

“这不是废话嘛。全中心就我们三个接触过涉密研究任务,今天开会又只找了我们三个。”心情不太爽利的徐正行直接怼了同事一句。

不过怼完人之后,心情倒是舒畅了。

可惜涉密任务不能跟人分享!

不然他真想大声告诉罗本源,老子是能接到高级别涉密研究任务的人,你特么说谁没用了?!

然而还没等他脑子yy完,小会议室的门突然被推开,随后他正心心念念的那个人竟然跟着左诚征走了进来。

徐正行眨了眨眼睛,嗯,没有出现幻视,就是罗本源!

就是看起来有点魂不守舍的,像是受了什么打击一样。

见鬼了。

啥涉密任务竟然这家伙也参与了?

难道是上次乔教授争取的那个项目把这家伙选中了?也不对啊,这家伙不是旗帜鲜明的投了反对票吗?

而且从时间上来说也没这么快吧?

不过也好,开完会正好问问这家伙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徐正行满脑子乱七八糟的想法时,竟是没发现罗本源正神色复杂的看着他。

直到左诚征带着罗本源坐到了三人的对面,开始发言:“现在开始开会,三位都是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咱们就不多废话了。想来大家也猜到了,这次是一个暂定机密级的研究任务。

本来保密等级应该更高,不过需要等结果出来之后跟人商量之后才能决定。现在请大家把身上携带的电子设备先关机。”

一番常规操作之后,左诚征扭头冲着罗本源点了点头,示意道:“罗教授,你最了解情况,你来说吧。”

“其实我了解的也不多,只能跟大家大致介绍一下……”

很快,罗本源便将他今天下午去找乔泽时,两人聊的内容,都大概介绍了一遍。也包括了乔泽给他看的那些信件,跟操作的情况。

随着他的讲述,对面三位材料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表情也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尤其是徐正行。

全程听下来,他算是明白今天罗本源给他打的那个电话是什么意思了。

只是……

这是不是也太离谱了?

通过人工智能跟大数据来设计材料配比,的确是材料工程学最新的研究方向,但乔泽给罗本源看的这个模型未免也太科学了点吧?

这模型要是真的有用,市场所有的产品都可以革新了。

小到日常使用的锅碗瓢盆,各种电器,大到车辆、飞机,钢筋水泥,航母涂装,太空站……所有这些都可以重新用新材料更新换代一遍。

当然也正如罗本源说的那样,如果这模型真有这么强悍,材料学存在的基础也没了。

甚至化学都可以干脆的并入物理学算了。

反正两者都能为模型数据库提供足够的素材。

当罗本源木然的把话说完后,三个位资深研究员也开始面面相觑。

这让罗本源感觉到了安慰。

今天大家的世界观一起被颠覆,其实也挺好。

没有给这些人太多消化的时间,左诚征接过了话头。

“好了,罗教授讲完了。我知道这可能有些难以置信,不过你们马上就能验证。乔教授已经授权给中心来测试他的模型,大家可以将最近手头上的任务,使用该模型进行一些测试。

因为所有的测试结果需要暂时保密。也就是说,即便通过模型找到了最佳的制备方式,在经过讨论前,不允许以测试结果为依据发表相关的论文。所以,如果大家手头的项目就要成功需要发表论文的话,可能会影响你们的论文发表。”

如果不是左诚征最后的这番话,三个人或者还要为这个模型有没有如此神奇跟罗本源争论一番。

但这番话让这些争论都没有必要了。

都是搞科研的,好不好用,试一试便知道了。

……

左诚征延续他雷厉风行的作风。

开会二十分钟,然后便直接让罗本源带着三人来到了研究中心的机房。

西林工业大学很多实验室的项目都跟gf科技息息相关。这一点从西林工大每年的毕业论文就能看出来,其中百分七十以上专业的毕业论文都是gf方向的。

尤其是三航领域。

要发展三航,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

就比如超高音速飞机发动机的燃烧室,气体会经历剧烈的压缩和升温,导致燃烧室温度升高迅猛,随随便便就是几千度的高温。燃烧室设计要保证能够处理这些高温环境,同时确保燃烧过程的稳定性和效率,还需要冷却系统加入。

这就要求制造燃烧室的材料不但能耐高温,还要考虑短时间内温变极高的承受能力,以及长期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毕竟一架战机做出来成本大几千万,总得服役个二十多年。

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材料,就算把最先进世界上最先进发动机的图纸摆在工程师的面前,造出来的发动机也不堪大用。

这也是曾经大家最喜欢调侃的事情。

还是导弹的发动机最简单,一次性使用,压根不需要考虑售后。

所以西林工大才会有了超高温复合材料国防重点实验室的同时还有材料结构表征与性能分析研究中心这样的机构。

现在即将到了看他们是否会失业的时候了。

……

研究中心的机房里,罗本源已经看到了屏幕上那个熟悉的界面。

本来他对材料并不是很了解,但他目前是唯一看过乔泽如何操作模型用户端的人,所以被直接拉来指导三个人来使用模型。

其实在罗本源看来这是完全没必要的。

就这傻瓜式的界面,随便派个在实验室里洗瓶子的本科生,研究几分钟都能弄懂怎么操作。

需要的无非就是一点点经验,不会在输入面板填写要求时,给出太过离谱的性能指标。当然即便乱写也不要紧,最多也就是计算之后给出结果无法设计完成,最多也就是浪费点算力。

甚至还有可能意外之喜,万一这套系统真的指出一条明路呢?

同时以这三位研究员的经验,大概率也不会犯下这种错误。

但罗本源还是来了,因为他也想第一时间看看他的老友亲眼见证奇迹之后是个什么样的表情。

“这里先选材料种类,大类别有金属跟非金属两项,然后两大项下面还有小分类,复合材料、聚合物、陶瓷、电子……”

“行了,行了,让你来指导你还真喘上了,这些我们还用你教?咦,还有生物材料?”

“说了这个模型很全的。”

“那我们先验证什么材料?如果老罗刚才说的都是真的,咱们也别隔这儿验证人家的论文了,乔教授已经做过类似的事情了,咱们搞点新鲜的?”

“不好吧?搞新鲜的需要实验室验证啊。上头这不是等着结果呢?咱们是验证,又不是让我们创新来了。”

“不如这样,先验证咱们数据库里有的东西,找那种能快速通过实验室出结果的东西。然后尝试点新的东西。当然,新的东西也要时间可控的。等第一批测试数据出来了,咱们再做一些比较极端的测试?”

“那就这样吧。正好我手头有个事儿,隔壁超高温那边实验室离偶然出了一次特别漂亮的数据,但实验室再次复现一直不成功,前段时间拜托我想想办法,看是哪出了问题,那边给的试验记录挺全面的,正好先拿来做个测试?”

“行,你把各项性能指标调出来。”

“好嘞。”

……

虽然已经工作了一天,但此刻面对这个新玩具,三个人完全没有疲惫的感觉。

事实上,三个人都不好意思感觉疲惫。

如果这模型测试的结果真像乔泽描述的那样强大,大家以后大概也没太多机会感觉到疲惫了。

最多就是为了争算力打个头破血流而已。

整个材料科学体系将正式进入算力即生产力阶段。

可能还不止材料科学,高危的化学实验室以后都能直接用模型模拟了。

这种能够还原材料配比,甚至还能给出实验室制备流程参考的模型,用来模拟高端化学实验过程再好不过了。那玩意儿才是真危险,什么爆炸、起火、有毒有腐蚀性气体泄漏……

还有老式离心机没有配平直接启动,把转子甩出去好几公里的事故。

总之一个没有经验的新手分分钟能搞出一百种死神来了的方法。

很快在三个熟手研究员的配合下,所有数据都输入完成,又检查一遍,然后直接按下了模型上的上传键。

用户端界面开始显示计算中的状态,四个人便也闲了下来。

“老罗,这要等多久?”

“不知道,按照乔教授的说法,如果数据库里恰好有数据支持的话就很快,十来分钟。如果涉及到很复杂的运算,一、两天也是有可能的。”

“加大算力投入,能让速度加快不?”

“我没问,不过理论上来说应该可以吧?”

三个人陷入沉默,一时间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好。

“如果同时有三个操作台,是不是可以同时操作?”

“肯定啊,不过乔教授只发来了一个测试码,只能登陆一个操作界面。”

“这就小气了,一个测试码够什么用?”

“噗……小气?你花钱了嘛?”

“我觉得可能是算力限制。毕竟现在用的是人家默认配给的算力,多了怕算力支撑不过来。”

“我说你们三个能不能聊点别的,比如你们就不考虑下这模型要真的很好用,你们接下来打算干点什么?不能真就一辈子当个调参科学家吧?就算你们不为自己着想,也不为你们那些学生想想?人家好不容易读个硕士、博士的。”

罗本源终于忍不住打断了三人的闲聊,试图让他们正视未来。

结果是他成功换来了三道恼火的目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