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太过生猛的后浪187(2 / 2)

……

当乔泽沉浸在一个极为具体的数学命题,总是能让他的思路变得更为明晰跟专注。

脑海中的各种公式,更是似乎转化为了一个个粒子在微观层面的运动轨迹,沿着一个个极为复杂的几何结构,不停的运动。甚至会让乔泽产生错觉,这些微观粒子不再总是处于量子叠加态,乃至于测不准原理都已经失效。

每一颗微粒,都如同宏观世界一样,有着专属于自己的运动轨迹。

哪怕生命极其短暂,产生之后,转瞬之间又会衰变消失的那些粒子,比如希格斯玻色子。

并不是乔泽否定了测不准原理,而是他怀疑具体到微观世界,宏观所规定的时间已经不存在意义。

这一点可以从生物体作为参考,比如一个关键的参数——神经信号传播速度。

在不同介质中,神经信号传播速度是有上下值区间的,比如有髓鞘的躯体神经纤维信导速度在3990米每秒。所以理论上而言,距离越短,信导所需的时间便越短。

这也是大象远比人类行动要慢的原因。

同理在微观粒子层面,普朗克尺度是目前人类科学理论中所能研究的最小尺度,超过了就会转化为黑洞,光走过普朗克尺度的距离,便被定义为普朗克时间。

如果真能站在粒子的角度,去体验世界,大概率粒子所处的世界,其实跟宏观世界没什么不同。因为粒子所能体验到的时间流逝跟宏观世界所定义的时间流逝相差巨大。

同理当改变了时间的定义,与之相辅相成的速度自然也会相应改变。又或者将时间的定义移除,那么微观世界将是单纯的力跟能量的世界。

换句话说,所谓的测不准原理,无非是宏观世界针对微观世界的测不准。如果

一个人能变成希格斯玻色子大小,那么他所观测到的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

粒子的位置不再是概率,而是确定的位置,它的每一个运动轨迹,都能清晰的标注。

此时乔泽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就是这样,粒子在宏观时间定义下的转瞬即逝,却有着清晰的轨迹。

无数轨迹的路线最终形成了物理学意义上的场……

纷杂的思绪终究变成了乔泽屏幕中那一行行的公式跟引理、定理。

也只有在这种时候,他会完全忘记时间的流逝。

甚至放弃每隔两个小时去阳台望远的习惯。

如果不是苏沐橙一直跟在他身边,甚至吃饭都可能忘记。

周一晚上许昌树又跑来了一次。

昨晚跟乔泽在饭局上的交流虽然感觉收获很多,但毕竟当时人太多了,不方便一直说话。而且乔泽在开始吃饭之后,是真就一言不发,所以

新酒店徐大江每天都会跟喻成功联系,打听乔泽的情况,喻成功也从徐大江的口中知道了这位许教授正在运作打算调到西林工大。自然便觉得这位教授亲切了许多。

能被乔泽邀请的教授多少是有些本事的。更别提这人还是在燕北大学这种地方拿到的正教授职称。

这种人才到了西林工大必然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