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倒打一耙(1 / 2)

  收拢思绪,宁安看向赵国公,见赵国公一脸沉思,“夫君,你可有什么想法?”

  三皇子已夭折,太子比二皇子年长不少,再然后便是四皇子姜询。

  皇帝子嗣不丰,四皇子之后,隔了许久才又有了一个小皇子,且生来体弱多病,更不可能参与储位之争。

  事关国本,赵国公虽心有所触,但也不敢妄下断言,最后才道,“时日还长,再看看吧。”

  从那之后,赵国公常常将四皇子姜询赶出学堂,在无人知晓的地方,又总会给姜询留下自己亲笔所释的书卷。

  两人如此师承,也没能维持太久。

  二皇子将对太子的不满全部加诸在姜询的身上,日日刁难,长此以往,便是姜询有心向学,也只会被这些腌臜之事淹没。

  赵国公想了个法子,奏请皇帝,言四皇子自己无能为力,请皇帝将四皇子遣去青州,澧朝儒学之胜地,盼有改过之可能。

  皇帝本就对这个四儿子没什么指望,不过是看在他母妃是后宫妃嫔中难得娴静的,才肯费些心思。

  此奏请被准,赵国公给了姜询一封介绍信,让他到了青州,交给上善书院的山长。

  “上善书院的山长是我的同窗旧友,有此信,他会替我继续教你念学。”

  在姜询常年灰暗无光的日子里,赵国公是第一个对他伸出援手之人。

  他心里渴望学识,希望能成为一个比大哥二哥更出色的人,让母亲不再受人欺辱。

  若没有赵国公暗中相助,他也许此生都无法实现此愿。

  姜询捏着那封信,心中思绪万千,临到嘴边却说不出来话来。

  他示外一副混不吝的模样,在真正关心自己的人面前,却总是笨嘴拙舌。

  最后,姜询撩开衣袍,对着赵国公行了见师之礼,“先生大恩,学生永生难忘。”

  赵国公对姜询,除了欣赏他的品行,还有姜询现在还不懂的厚重期许。

  他扶起姜询,只留下一句寄语,“尽力而为,殿下前行,绝非独木。”

  此后姜询到青州游学,结识了一生知己迟不归,便是后话了。

  “我知道,这么多年,你暗中对四侄子多有照拂。”宁安开口,将赵国公飘远的思绪招了回来。

  “如今,京中形势变幻莫测,姜询已被太子和二皇子推到了明面,你迟早都要做出抉择。”

  夺嫡之争,一向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若行差踏错一步,也许就是万劫不复。

  但宁安相信自己的夫君,看人绝不会错,既然迟早自家都要站在四皇子身后,那不如通过女儿的手,先向四皇子结下一段良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