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流光_分节阅读_第228节(2 / 2)

  夏妈妈就说:“好。”

  事情定下,崔云昭便又多吃了两个小笼包,然后才放下筷子擦了擦嘴。

  “上午就去吧,也不知一天走不走的完。”

  夏妈妈便道:“若是要去看灯铺,得换身衣裳。”

  崔云昭看了上面的地址,点头道:“好。”

  因那灯手艺很一般,不好不坏,大约都是普通百姓在采买,因此灯铺的地址都不在闹市区,往往位于偏僻的民居。

  换句话说,都是穷苦人住的地方。

  崔云昭以前从未去过那样的地方,这还是头一回去。

  她换了一身普通的棉麻料子,衣裳是浅青色的,一点绣纹都没有,手上的首饰都取下,倒是显得很素雅。

  早起本来就没梳头,她直接让梨青给她在脑后盘了个发髻,显得干净又利落。

  等她这边打扮完,夏妈妈也换了一身衣裳。

  崔云昭想了想,还是叫了王虎子,三人便一起出门了。

  马车上,夏妈妈看着崔云昭白皙的脸,微微摇了摇头:“小姐太白净了,便是穿了这身衣裳,旁人也不会信的。”

  崔云昭笑笑:“不信就不信吧,只要别太扎眼就好。”

  能做灯罩灯笼的这三家工匠,有两家都在城南瓷器坊,还有一家在城西瓦窑坊,这名字一听就知道是穷苦工匠的住处。

  他们先去的城西瓦窑坊。

  瓦窑坊道路狭窄,不能通行,马车没有直接进入瓦窑坊,只能在巷前停下,三人下了马车。

  宿明木压低声音道:“九娘子,小的就在此处等,若有危险立即出来。”

  他不方便跟进去,若是跟着进去就太扎眼了。

  “应当不会有什么危险。”

  崔云昭点点头,笑了一下,挽着夏妈妈的手进了巷子。

  这条巷子比她想想的要低矮得多。

  里面都是草棚和棚屋,道路两侧夹杂着不少瓦窑,都是用来烧制陶器的小作坊,除此之外,还有木匠铺子,灯笼铺子,蜡烛铺子等等,都是做百姓们日常所需之用。

  这些工匠都是匠籍,他们常年住在这里,以瓦窑为生,世世代代都不离开。

  故而这边的窝棚虽然相对繁荣的伏鹿有些破败,却比之前博陵城门口的棚屋要好得多。

  崔云昭第一次来这样的地方,看着脚下车辙痕迹明显的土路,不由叹了口气。

  夏妈妈知道她不是嫌脏,问:“怎么了?”

  崔云昭看着有许多孩子在门口帮着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差事,看着老人们狗搂着脊背,在昏暗的屋檐下做活,轻轻抿了抿嘴唇。

  即便如此,他们的家中也能闪现一角佛像的掠影。

  苦到深处,只能祈求神佛。

  崔云昭靠了靠夏妈妈,声音很低,如一缕风飘入夏妈妈的耳中。

  “总要改变的。”

  这一切,总要改变的。

  匠人们靠手艺吃饭,其实也可以活得体面,而非这样世代蜗居在瓦窑里,过着不见天日的日子。

  崔云昭并非看到任何苦难都要难过的圣母,她只是忽然意识到,霍檀登基为帝,一统中原的责任有多重。

  因为他改变的不是一个人的命运。

  是整个中原大地,乃至以后数万万子孙的命运。

  这条巷子里,也不仅仅是匠籍。

  还有在城里过不下去的穷人,失去了土地的流民,他们挤在这里,帮着那些瓦窑作些短工,换得一日餐食。

  也正因此,巷子有些脏乱,窝棚搭得到处都是,根本见不到天光。

  能落脚的地方都住了人。

  崔云昭一行三人在巷子里穿行,即便穿了最简朴的衣服,他们的面容却依旧在这昏暗的旧屋前发光。

  可那些大人也都只是看一眼,目光麻木,没有任何好奇。

  只有不谙世事的孩童们,才会好奇地看着她们。

  崔云昭没有多说什么,她同夏妈妈快步往前走,很快就穿过了最拥挤的一条巷子。

  过了那里,后面的巷子倒是宽敞许多,家家户户看起来也更整齐一些,这边的日子显然要好过不少。

  很快,仨人就来到一户挂了红灯笼的院落前。

  这灯笼的样式同崔云昭家中的折骨灯罩很像,都是一般大小,圆圆滚滚,手艺看起来确实不错。

  王虎子仰头看了一眼,便上前敲了敲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