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学习之余的压力调节 54(1 / 1)

一个月过后,蔚晓蓝正式进入高三生活。一股无形的压力也随之而来,班级的学生课桌上的书和试题也越来越厚,自习课上也听不到交头接耳说话的声音,取而代之的是笔与纸张之间的摩擦声。

蔚晓蓝是喜欢在轻松环境当中学习,并不是说轻松的环境可以偷懒,而是在这种环境中,可以轻松自在的掌控自己的学习,而压外界压力总是使自己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氛围之中,并不是说压力不好,而是过于大的压力会让人变得思想沉重,不利于身心状态。

但环境给予的氛围是有利于学习的,比如你去图书馆看书大概率会比在家中看书的效率高,你在考场写卷子大概率会比在家中写卷子效率高,给自己创造一个实战的环境,会让自己更加有效率。但现实就是这样,大家谁都不想落后,都想在高中最后一年冲刺,也很少有人想再复读,的确,人生短暂,青春更是如白驹过隙,一年的青春年华如此珍贵,一次高考成功上岸是每个高三学生的愿景。一次物理考试过程当中,蔚晓蓝出现了严重不想抵抗做题情绪,并不是因为题型难,而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不想考试的力量在把他拽离考场。一个小时十五分钟,蔚晓蓝大脑里思考的基本上不是考试的题目怎么解答,而且这段时间是不是自己学习时间过长大脑给自己的一种应激性警告,总之,这场物理考试蔚晓蓝没有发挥好,只能说发挥出了百分之五十的水平便草草交卷。

晚自习,蔚晓蓝并没有学习,而是拿出了晚自习前在报刊买的最新一期的《读者》和《vista看天下》,脱离了高中教学内容,扩展一下内心世界和对时事新闻的了解,其实说白了,蔚晓蓝想脱离一下枯燥的课本,换一下思维方式,让自己以阅读的方式放松一下。阅读日常的散文和世界新闻对于步入社会的人来说,是一件再也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却成了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新闻大多是关于经济和国际纠纷,但蔚晓蓝看到这些新闻后却觉得纠纷或是矛盾最后所造成的就是生活的困境和阻碍文明的进步,当然,任何文明的进步都会遇到阻碍,但阻碍有时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修剪不符合进步条件的缺点,又可以将进步推向更高的阶段。蔚晓蓝似乎在用哲学的观点思考问题了,这或许就是知识的力量吧,只有更多的人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让文明的曙光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结出花朵,这样才能使人类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减少非自然的损失。晚自习的时间过的飞快,蔚晓蓝还没看够两本书,下课铃就响了。蔚晓蓝走到自行车棚,但突然有了一个念头,不骑车了,跑回家! 九月的夜晚,空气中还留有白天的温度,但在河边却时不时的刮来一阵清爽的晚风。蔚晓蓝越跑越快,越快越跑,像是在冲破一切障碍,朝着自己确定的方向前行。知了叫声不停,月光零零碎碎的映在河边,一切,除了蔚晓蓝是那么恬静。蔚晓蓝跑到离家还剩下一半的距离,感觉自己累了,于是降慢了跑步速度,改为小跑,然后又改为走路,此时的他,已是满身大汗,但蔚晓蓝并没有感觉到任何不适,相反,却感觉到十分轻松,蔚晓蓝知道,那是大脑内啡肽给予自己的奖励,也是对大脑的一种压力释放。回到家,蔚晓蓝洗了澡,背诵了一会英语,便沉浸在睡梦里。第二天起床,蔚晓蓝感觉整个人都清爽了许多,前一天晚上背诵的英文竟然可以记得如此之清晰,这让蔚晓蓝更加深信跑步是一件非常好的自我调节方式,让自己动起来是克服任何不良情绪的最好方式。一天之际在于晨,蔚晓蓝六点半就起床了,蔚晓蓝虽然这段时间有厌学情绪,但他精力充沛,体能也十分充足,他来到公园,先是绕着公园慢跑了两圈,然后拉伸了一下筋骨。他看到旁边晨练的大叔大妈冲着公园的湖面高声大喊,于是蔚晓蓝也学着他们,冲着湖面喊了几嗓子,果然,喊完之后心情变好了很多,各种烦恼都不再困扰,整个人好像焕然一新。有句话叫做高手在民间,蔚晓蓝看见有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在抱着一棵树,看穿着应该不像是有精神问题,蔚晓蓝推断这又是什么减压方法,蔚晓蓝于是走上前问道:“小哥你好,你这是在练习什么功夫吗?”小哥说:“这叫抱树(hugging trees)疗法,又称‘树疗’,是一种‘拥抱树木、汲取元气’的行为,逐渐发展为当下流行的一种健康治愈的养生方式,这种养生方式在年轻人中广受欢迎,拥抱树木就像拥抱自然一样,能缓解日常压力,让自己恢复元气,进而迎接新一天的挑战,同时抱树有助于稳定我们的心理状态,我沉浸在抱木中,就像冥想一样,拥抱树木让我恢复了原始状态。我觉得如此自由,世界如此广阔,也变得更加勇敢。”蔚晓蓝有些不解,问到,小哥,这个有科学依据吗?“小哥说:“当然,抱树疗法,最早是一项来自北欧的心理疗愈。在芬兰北部,每年8月甚至会举行‘抱树大赛’,日本也有类似的Shinrin-Yoku,翻译过来就是在大自然中沐浴树木的香气,‘抱树疗法’的概念看似新奇,但核心理念并不新鲜,早在1973年,美国生物学家、‘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就提出了‘亲生命假说 ’(biophilia hypothesis),在他1984年出版的《亲生命性》(Biophilia)一书中指出,人类天生喜欢与其他生物在一起,人类对自然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爱,这是一种本能和自然的动力,铭刻在我们的DNA中。这个理论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我们更喜欢绿色场景而非城市场景,为什么养宠物的人更加快乐健康,以及为什么我们痴迷于接近可爱的生物等等,还有罗杰·乌尔里希(Roger K Ulrich)将自己十年来的观测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提出能直接看到窗外风景的病人,总是恢复得更快,而在英国研究者马修·西尔弗斯通(Matthew Silverstone)出版的《被科学蒙蔽》(Blinded by Science)一书中,也证明了树木对健康的益处,包括对精神疾病、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注意力水平、反应时间、抑郁和缓解头痛方面有着显著良性影响。”蔚晓蓝说:“看来抱树这个行为益处多多。”小哥接着说:被称为‘拥抱医生’的临床心理学家斯通克·劳沙尔(Stone Kraushaar)博士在《拥抱疗法》一书中解释道,拥抱有助于提升人体内催产素的含量水平,它是一种与幸福感、快乐感、平静感和信任感等情绪体验息息相关的激素,因此又被称为‘拥抱激素’,除了能使人产生依恋感,还有缓解压力的功效。”蔚晓蓝说:“看来抱树养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它能够满足我们天生的与自然的联系需求,帮助我们放松和减压,改善我们的情绪,甚至提高我们的免疫能力。”小哥说:“没错,尽管抱树等绿色自然疗法确实已被证明能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正向作用,但目前仍旧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养生疗法,学者们对自然疗法的研究仍在进行中,可以去尝试,但请不要将其当作解决心身问题的唯一方式,如果你发现自己有着严重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还请及时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亲近自然也需保持必要的距离,如果非要抱,就选择比较普通的树种,那种身上没有附生动植物的,比如樟树、银杏树等,还有,在‘抱树’前一定要先观察树木的健康、卫生和安全情况,市区常见的槐树、柳树、杨树、松树、榆树、法桐等,夏天正是分泌树胶的旺盛期,抱它们太容易蹭脏衣服了,如果是雷雨天气,抱树显然也不是一个安全的选择。”蔚晓蓝对小哥说:“今天真是学到了不少东西,小哥,方便加下微信吗?以后还得多向你学习。”小哥说:“没问题,他掏出手机,通过扫一扫加了微信。”蔚晓蓝接着说:“小哥,你叫什么名字?”小哥说:“我叫李明哲,可能也大不了你几岁,今年刚研究生毕业,正在准备考博,压力也是挺大的,这不来公园放松放松。”听了李小哥的话,蔚晓蓝更加感觉自己的压力不叫压力了,人家都考博了,我这高考才哪到哪。蔚晓蓝说:“我这这段时间有些很强的排斥学习的感觉,这是怎么回事呢?”李明哲说:“这可能是大脑接受的程度以及整合的程度低于外界输入的程度,也就是说,大脑想让你放松一下了。但一般我会选择外出郊游,跑步,看看英文电影等健康的方式,避免熬夜、喝酒、打电脑游戏等方式,因为后者并不能释放压力,后者只会将压力隐藏起来,而在某一天继续出现。”蔚晓蓝说:“减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冲刺,我一直都选择积极向上的方式来应对。”李明哲说:“加油吧,未来可期同学。”告别之后,蔚晓蓝在公园里找到一棵银杏树,也学着李明哲一样抱了十分钟,果不其然,的确是有一定效果的,蔚晓蓝感觉整个人都变得清爽了许多,看来靠近大自然才是最好的减压方法。

回到家是上午九点半,蔚晓蓝尝试着做一套物理试卷,清晰的思路加之高效的做题技巧,使蔚晓蓝下笔如神助,虽然这张卷子有些难度,但蔚晓蓝总能通过某种思路切入从而做出答案,这种做题的愉悦感是非常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这种感觉带给蔚晓蓝的是内心世界的喜悦和发自内心的自信。

周一来到学校,由于最近流感,班上有十几个同学因为感冒发烧没来上学,一般情况下,流感至少会耽误一个星期的课程,而且学习状态完全恢复轻则需要两周,重则需要三周。这对短暂而又宝贵的高三时光来说是一种非必要的损失,这突如其来的流感是蔚晓蓝所没有预料到的。蔚晓蓝有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课间上完厕所洗手时,会用水管里的清水清理鼻腔,使鼻腔保持干净和湿润,因为鼻腔是人体抵御空气中细菌的第一道防线,加之蔚晓蓝经常跑步、打球等锻炼身体,这让蔚晓蓝在高中期间基本上没受到病毒性感冒的侵扰。这让蔚晓蓝意识到,高三不仅是对学习成绩的比拼,也是对身心状态的比拼,更是对身体健康程度的比拼,只有健康的身体作为保证前提,才能坚持到最后,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下午,英语老师拿着试卷走进教室,要进行一场英语模拟测试。拿到试卷的蔚晓蓝非常淡定,虽然有一点压力,但更多的是信心,信心的背后是长时间的准备和自我的锻炼。按照习惯,蔚晓蓝利用开考前十分钟将整个试卷阅读了一遍,然后记住第三部分英文写作的大概提问内容,看完后还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