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学习策略之——刻意练习 16(2 / 2)

马教授说:“在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博士与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博士所著的《刻意练习》一书中认为天才只不过是训练的产物,如果你认为班上的高分学生是不用经过训练的天才,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合理的练习才是他们成为天才的关键因素,也就是‘刻意练习’。”

蔚晓蓝不解的问:“那什么是刻意练习呢?”马教授说:“刻意练习公式是:刻意练习=目标+练习+反馈调整,这个公式里最关键的是反馈调整,也就是说在课下做题时始终保持有目的地练习,逼迫自己不断向最优秀的状态靠近。”

蔚晓蓝又问:“那什么是有目的练习呢?”

马教授回答说:“一般所说的练习大多只是简单的重复,这种练习经常由人们的兴趣支配,因此练习者会比较舒适,没有压力,也就是昨天给你讲的‘最佳犯错率为15.87%’中所讲到的‘舒适区’,持续到一定程度之后,学生可以达到一般水平,但一般也就止步于此了。与之相对应的,有目的地练习,也就是刻意练习,就要更讲究一些,它必须有明确、具体的目标,练习过程中还需要反馈;这里最有意义的就在于:在反馈后调整这个纠错的过程中,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因此有目的地练习需要学生走出‘舒适区’,在‘舒适区’与‘恐慌区’之间的‘学习区’, 通过有目的的练习,使掌握知识的程度得到不断提升。所以说‘略微痛苦’才是进步的条件,但又不是‘痛苦’到无法忍受,并不是练习一万个小时你就一定能成为高手,成为高手是让大脑不停地走出舒适,又不能让大脑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在微观层面下使脑细胞与神经突触不停地建立新的链接。‘刻意练习’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而且要求学生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事物,因此,它需要学生付出最大限度的努力,一般来讲,这并不令人心情愉快,但这种略微有些痛苦的学习过程将使自己进步迅速。被迫走出‘舒适区’后,大脑和身体就会自我调整以适应新高度;也就是难度越大,进步越大,但是不可过大,否则不可持续;其实‘刻意练习’的基本原理就是依靠人体的适应能力,人体的各个部分,尤其是大脑具备极强的适应能力,但是我们身体里的这些适应能力在正常条件下并不会被激发,只有走出‘舒适区’,并在‘学习区’内,人体才会做出最有效的调整以适应新环境、新变化,从而达到新高度。”蔚晓蓝说:“我明白了,马教授,其实‘刻意练习’就是‘最佳犯错率为15.87%’的深化与延伸,都是在让大脑以最佳的状态去最有效率的学习。”

马教授说:“可以这样理解,但我要重点强调的是,一定要重视不良信息的危害,以及睡眠、运动、合理饮食对身体的益处,因为身体特别是大脑做出调整是需要能量去维持的,如果此时受到不良信息、或是不良行为影响的话,大脑仅会将其中很小一部分的能量用做学习上脑细胞突触或是脑神经链接的调整,因为身体会默认将不良信息建立起的脑神经链接所消耗的能量放在第一位,因为这些信息不用任何练习就会让人上瘾以致成瘾,成瘾后再次循环从而不断消耗能量,不断加强脑神经链接,这对于行为成瘾的学生来说就是‘灾难怪圈’,他们将会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蔚晓蓝说:“我大概明白您的意思了,就是在学习反馈后会产生新神经链接,但如果因为有不良信息或是成瘾行为的影响,就会消耗机体能量与营养补充从而影响新神经链接的形成,与此同时,之前因为学习而将要发生的神经链接突触和脑细胞从而拉长发生变化,此时最可怕的就是新神经所需的营养被不良信息或是成瘾行为消耗掉了,以至于无法形成新的神经链接。”

马教授接着说:“没错,加之脑神经细胞又发生了形变,这样就会‘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一系列过程下来就会对大脑产生神经上的影响,产生大脑内部损耗,严重影响大脑的正常运作,还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负面情绪,甚至会产生强迫症、抑郁症等一系列脑部问题。这也是有些高校、名校的学生有强迫症、抑郁症的原因之一。这些人因为学习会改变脑细胞突触或是脑神经链接,但又因为不良信息或是成瘾习惯行为影响着大脑的正常改变从而对神经造成影响;在这种影响下学生很容易对学习产生排斥感,但为了自己的成绩和前途又不得不去学习,以至于让学习变成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

马教授喝了口热水,接着说:“好的学习体验应该是一个多元素共同配合提升的系统,好的身心状态、优秀的学习策略、经验丰富的考试技巧,最后加之你自身的努力,取得好成绩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蔚晓蓝说:“我知道了,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专注,不受外界不良信息的干扰,这样才能保护好大脑。”

马教授说:“是的,同时你要相信,天才只不过是训练的产物,电影小说里面的天才只不过是杜撰的罢了;想要成为学习高手,除了保持在‘学习区’里学习,还需要 ‘刻意练习’那15.87%出错的部分,这个纠错的过程是提升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与此同时,保持好自己良好的身心状态才能保证大脑在刻意练习时新神经元链接的有效形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