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罗生门59(1 / 2)

周正见到这些案件,不禁感慨道:“果然是老手,犯案这么多才被抓。”

就在查吕光的同时,周正突然想到一件事情:“同样作为惯偷,刘毅会不会也被抓了?”

周正让邱阳在系统上录入了以下关键词。

“姓名:刘毅;

性别:男;

年龄:35-40;

籍贯:槟城。”

他点下了“确认”按钮。

几秒钟后,一条服刑人员记录展示在周正的面前。

“入狱时间:2014年5月;

原因:盗窃罪判刑4年;

服刑地点:槟城市第三监狱。”

看到这里,周正不禁拍手大笑。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此时周正的心情,只有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经典词句才能表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看到这里,他马上联系了老宣,请老宣准备相关证件和材料,提前联系监狱,走提审的流程。

正当这时,周正的微信也响了。

是人在槟城的李晋发来的:“周哥,9·7凶杀案当年的两个嫌疑人李科和刘龙已查验完毕,确认无作案空间条件。”

周正拿起手机,回复李晋:“我们已经抓到嫌疑人了。”

周正盯了这句话10秒钟,他没有发出去。

最终,他删掉了原话,发出了另一条信息。

“太感谢了,你的这个信息很有用,我们就快抓住嫌疑人了。”

对于常年遭受苟队谩骂的周正来说,他比谁都更了解,年轻刑警更多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打击。

而且,基层刑警的工作就是这样——往往确认一个既定事实,比开拓地去抓捕嫌疑人要更繁琐,更花时间。

接下来的一天,周正花了整整3个小时,跟邱阳办理好了交接手续。

他跟邱阳握握手:“感谢这段时间的支持,跟你一起合作很顺利。”

邱阳也点点头:“下次来,有时间带你去尝尝这边的小吃。”

周正跟林峰满载而归,吕光,就是他们的猎物。

回到槟城,他俩直接赶到刑侦支队。沈斌已经把刘毅给提解到审讯室了。

又是一场审讯。

周正原以为只是走个过场,留下笔录就可以结案的。

没想到,案子在最后时间出现了反转。

14年前的故事成了罗生门。

刘毅承认了跟吕光一起盗窃的事实,但他对于谁杀害了李华、黄林芬夫妇,却另有说法。

刘毅辩解道:“我只是给吕光把风的,我看主人被惊动了,还叫他走来着,谁能想到他心狠手辣,根本不给人家留活路。”

谁能想到,在切身利益面前,两个人竟然开始相互甩锅。

把死的危险留给对方,把生的希望留给自己。

周正真是理解到了那句话:“永远不要考验人性。”

时间久远,当前手里的证据,几乎已经无法分辨,究竟是谁用刀杀了人。

无奈之下,周正想到了一件最后时刻才能拿出来的“大杀器”——测谎仪。

实际上,由于测谎仪的准确率大约在70%-90%之间,一般来说,测谎结果并不能用作呈堂证供。

但在现在这个侦查阶段,测谎仪却有一个重要的作用。

当测谎仪被接通在两名嫌疑人身上时,科技带来的压力,明确无误地施加在了两人身上。

在这种氛围下,两人开始提供关于对方的真实的犯罪记忆。

周正把这些真实的片段凑在一起,便还原了整个故事。

2002年9月7日,凌晨1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