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85(1 / 2)

  同时,这也不利于中央的军权集中,募兵接受地方节度使的直接管辖。

  军权旁落,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于是现在□□也有了。地方节度使们手握地方军政大权,只需要一个念头,就能把火烧起来了。

  唐玄宗亲信的那些佞臣小人成为了手执火把的人。这里我们要介绍安史之乱的两个重要人物。

  第一个,杨国忠,他是时任右相,靠着溜须拍马和揣度圣意的本事,深得唐玄宗的宠信。他是一个没什么真才实干的人,贪污受贿样样拿手。

  第二个,就是反叛军的首领安禄山。他受到盛宠,平步青云,是三个镇的节度使,被封为东平郡王。身居高位的他和杨国忠两个人在朝廷上很不对付。

  安禄山是将领出身,对杨国忠不太看得起,在这样的环境压力下,杨国忠担心安禄山手握军权,压自己一头,就开始在唐玄宗耳边吹风,说安禄山一看就是未来要谋反的样子。

  唐玄宗对此一笑而过,他根本不相信安禄山真的会背叛自己,反而斥责杨国忠这番言行。

  杨国忠和安禄山的矛盾愈演愈烈,杨国忠终于决心要撺掇安禄山谋反,这样他就是唐玄宗身边最亲近且具有唯一性的忠臣了。

  为了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子,他设计挑拨安禄山对唐玄宗的信任。同时安禄山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环境的变化让他看到了取而代之的可能,野心开始蔓延生长。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发动十五万大军,打着清剿杨国忠的口号,攻向长安城。

  唐玄宗晚年大概是真的糊涂了,在此时的他身上,你看不到半点年轻时的生机,安禄山的大军都出发了,他已然不愿意相信安禄山会叛变。

  直到反叛军真的占领了一块实际的土地,唐玄宗才安排起反击事宜。

  然而这次叛乱并没有唐玄宗想得那么简单,等到天宝十五年的时候,潼关失守,长安就如同待宰的羔羊。

  唐玄宗、太子李亨、高力士和杨国忠闻讯出逃长安,他们来到了一个经典的地方,马嵬坡。

  这里发生了什么,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杨国忠自食恶果惨死,高力士逼死杨贵妃,太子李亨留下,唐玄宗继续前往蜀地。】

  李家父子听到这里,对这个后辈已经是非常不满。

  真是没用的东西,我们都是亲贤远佞,他倒好,听一个弄臣搬弄是非,连长安都丢了,这下大唐不会真的要栽在他手里吧。

  李渊无处发泄,瞪了李世民一眼:“你的好子孙。”

  李世民没有顶撞父皇,默默继续抄录着,他自己心里回了一句:“也是父皇的好子孙。”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