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83(1 / 2)

  当有臣子劝诫他偏宠魏王不合乎礼法时,他甚至对臣子说,如果太子出了什么危险的话,那这些其他的皇子便是会晋升为太子的。

  于是最终,父子离心,贞观十七年,李因在齐州造反,平乱后被赐死。有了这样的启发,在李元昌的怂恿下,心理已逐渐扭曲的李承乾开始谋划发动政变,取而代之。

  只要他先一步登上皇位,就不用再为魏王李泰威胁自己的地位了。

  这大概是他的想法。

  然,这次政变被泄露,李承乾被废为庶人。

  这时,李世民才开始反思,他意识到自己的偏宠带来了什么样严重的后果。

  李承乾和李泰这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引起了他的担忧:无论是哪个儿子未来即位,恐怕都不会放过另外一个。兄弟阋墙是他那一代就已经种下的恶果,现在以至于他的子嗣们也因此大打出手。

  他原本在李泰和李治中有所犹豫,李泰是他偏宠的儿子,而李治则是端静仁厚的性子。

  在这个节骨眼上,李泰集团未免有些操之过急了。李泰向李世民表忠心,说自己百年之后,愿意把皇位再传给李治。、

  听起来倒是兄友弟恭得很,但是这套逻辑是在古怪,哪有人会爱自己的兄弟超过自己的孩子呢?李泰的小心思被李世民的臣子看穿。

  再加上李治同时还派人威胁李治不要去和他争夺太子的位置,李治将这件事告诉了李世民。

  李世民意识到了李泰虚伪的假面,这才明白,如果李泰成为了继承人,那么另外两个儿子都将性命不保!

  于是,最终在各种各样的考量下,李治成为了李世民的接班人。很难评判这是否是一个好的结局,但是它暂停了贞观中后期的这些动荡因素。

  在李世民心中呢?他最先属意的是嫡长子李承乾,曾经这也是个让他满意,有政治才能的孩子,但是却在揠苗助长下逐渐成长成另一个模样。而李泰也曾经是他宠爱的儿子,可这份宠爱带来的只有不幸和争端,以及他本人内心深深的自责。至于李治,这是他权衡的结果,显然不是一个让他自己满意的结果。】

  古人借史观今,李渊从来没想过,对自己有最震撼的教育效果的,居然是某一天听闻自己的子孙们在重蹈自己的覆辙。

  今日他已受到良多的冲击,两个儿子先后互相告发谋反,元吉还真的给他上演了一处谋逆的戏份……幸而秦王的兵马及时赶到,镇压了李元吉的叛军。

  这样的阵仗对心脏的负荷可不小,他没想到,这样的一幕居然在十余年后,在自己这个二儿子身上重演。

  这是他李家人的诅咒吗,为何如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