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1 / 2)

  而贞观年间的特殊性,在于它有着一种独特的气质,使得无数后人为之着迷。

  我没能找到一个词来精确地概括这种气质,但是这种气质就藏在这本《贞观政要》中。

  藏在唐太宗采纳的贤臣谏言中。

  藏在这种不用因为畏惧君主而不敢说出自己真正想法的政治清明之风中。

  藏在民为贵思想在帝王术中大大增加的比重里。

  藏在人性本善的礼教里。】

  --------------------

  不知道有没有人好奇,老大李建成,老二李世民,老四李元吉,那么老三去哪儿了呢————老三李玄霸,没活过十五岁,要是老三活下来说不定他们的斗争会更复杂(你们不要再打了啦.jpg)

  第42章

  李渊不由得对李世民刮目相看——或者说是不得不正视了这个第二子出众的才华。

  原先为了尊崇立嫡立长的规矩,李世民的才华就算是看在眼里他也全当没看见,但是现在这可是独苗了,而且天幕的溢美之词也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其李世民。

  李世民挺直胸膛,正在品味着天幕所透漏的未来。

  【不过这也不是都一帆风顺的,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时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武德九年太上皇李渊传位于李世民,至贞观十年,在这个时期内,贞观所独具的那种清明政治之风发挥了它的作用,唐太宗虚心接受臣子的谏言,臣子也为大唐的治理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这也是贞观之治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时光。】

  后面的内容李渊没太听清,他就听见“武德九年太上皇李渊传位于李世民”,感到了非常的迷茫。

  “太上皇……传位?”

  朕身体还好着呢?为何要将皇位传给李二?

  李渊怀疑人生的时候,李世民后背也出了薄薄一层冷汗。

  李世民很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够在李渊和李建成面前导演出这一幕和“玄武门之变”截然不同的场面来,依靠的不过是三方手中的情报差。

  李建成不知道李元吉给他捅了娄子,李渊也不知道李建成所说的玄武门之变是真的会发生的。在这样的前提下,他才得以安安稳稳地站在这里,准备成为新的太子。

  现在李渊产生了疑惑,李世民连忙道:“儿臣不敢,按此天幕所言,儿臣日后的功绩也都是仰仗父皇的荫蔽……”

  李渊忽然觉得有些力乏,他摆摆手,不再言语。

  两个儿子都要反了自己,如此神迹也在告示着自己应当退位……

  也许这正是上天的旨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