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大幕拉开(2 / 2)

淳安这边的动作被注意到了,自从北京那边传来浙江要继续坚持改稻为桑的策略,同时安排了新的知府,打着“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旗号过来了。

于是浙江上上下下的官员都动起了小心思,公文一封一封往淳安县送。

勒令淳安县马上停止买粮赈灾的动作,配合朝廷,以淳安建德以及周边七个县为主要阵地,完成改稻为桑五十万亩的目标。

“啪”地盖上印,衙役乐呵呵地拿着单子去户房归纳。

淳安县衙的工作效率俨然上升了不止一个层次,所有胥吏,衙役,甚至杂役门房都变得无比积极。

这一切都归功于李青云的金钱攻势。

手底下,无论是带编制的,还是不带编制的,从县丞到衙役,明里暗里都赏了一波银子。

淳安县衙几百人,大部分是没带编制的,他们的薪俸水平大都由本县衙门的收支决定,所以为了自己的生活过得滋润点,他们大都会使用手中的权力去搜刮民脂民膏。

现在薪水涨起来了,加上严厉的监督,一手萝卜一手大棒,自然就收起了那份欺压百姓的心思,安心给知县老爷干活。

有编制的官员明里没有涨薪水,毕竟他们的俸银是朝廷给的,自己一个知县没有权力给他们涨薪。

明面上奖励不了他们什么,但暗地里的手段也是一抓一大把,甚至都不需要费心思想,他们自己琢磨出来一大堆方法。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诟病大明朝自洪武开国皇帝朱元璋时起就一直实行的官员薪俸制度,往上数个一千年,都没有见过这么低的工资。

明史有话: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建国之初还好,如果家中张嘴吃饭的人不多,还能勉强糊口。

中后期就不行了,工资低就算了,还经常不发工资,哪怕一个官员真的清廉无私,师爷,仆人,轿子通通不要,也得是要饿死的下场。

当然,大明朝还有很多比薪俸更离谱制度,基本上都是老朱留下来。后世某乎有人甚至说出“有明一朝,实亡与洪武”。

李青云家底不薄,但不是所有官员都如同他这般,在这种制度下,光是为了生存,就不得不贪。

这时又跑来一个驿丞,交来一份来自府里的公文。

同样的公文已经在案台上堆积了好几份了,有的积压时间已经超过了五天,按大明律法,已经作废。

本来李青云已经计划好如何忽悠来监督的官员,但没想到,巡抚衙门除了公文,居然没有其他动作,这让李青云的准备落了空。

李青云拆开公文,细细扫了几眼。

公文内容和前几封不同,要求李青云在近日赶到巡抚衙门参与议事,不得有误。

公文里清清楚楚地提到了新任杭州知府高翰文,建德知县海瑞的名字。

李青云松了一口气,自己的到来稍稍改变了时间线,但还是按照历史惯性往前走,一切似乎都还是自己脑海里熟悉的剧情。

那么此行,自己就要进入改稻为桑案的真正漩涡当中。

改稻为桑也从现在开始,从一个弥补国库亏空的策略,变成了清流和严党相互争斗的舞台,一场大幕即将拉开。

大明神剑,海瑞海刚峰,终于可以一睹风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