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朝堂辩论(上) 124(1 / 2)

户部尚书,杨思义,那可是当今陛下最信任的人,怎么会和吴王同流合污呢?

只见杨思义眼皮一抬,平静的说道:“启禀陛下,漠北的商税每一笔都有相应的卷宗,如今都存放在户部,老臣可以证明,吴王殿下确实没有从中获利过一丝一毫。”

既然杨思义老大人都已经这么说了,那就说明吴王确实没有从中获利,毕竟以杨老大人的身份,是绝对不会为了吴王说谎的!

朱雄英对着杨思义拱手道:“多谢杨老大人秉公直言!”

随后又转向孙连城,笑着反问道:“那么本王想问孙大人一句,既然本王没有从中获利,那何来中饱私囊一说啊?那我又为何要提高商税啊?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白白落下一个苛待商人的名声?”

孙连城被问的哑口无言,他本就是穷酸的文人,要他写些文章,做些诡辩之论还可,但是现在要他说出为什么要提高商税,他自然答不出来,支支吾吾的说不出话。

见到孙连城此刻不说话,朱雄英也没有为难他,而是继续说道:“那本王就和你说道说道为什么要提高商税,我大明建国之初,不停的降低商税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保证小商小贩的生存,这样大明的经济体系才算完整,这本身没有问题,但是现在呢?商户们早就已经休养生息,大的商户甚至可以富可敌国,一但朝廷用钱,就不停的加收农税,原本收入就不高的农民,成了税收的主体,赚的远比农民多的商人却只需要缴纳固定的税额,这是健康的经济体系吗?所以本王在漠北,按照收入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税收标准,月营业额在三两之下的,不用缴税,月营业额在三两到十两之间的,十五税一,月营业额在十两到一百两之间的,十税一,一百两到一千两之间的八税一,月营业额在一千两以上的,五税一……”

话还没有说完,礼部尚书钱用壬便嗤笑道:“真是荒谬,历朝历代讲究的便是一视同仁,都是大明的百姓,哪有人家赚的多,就要多缴税的道理?”

朱雄英摇了摇头,反问道:“钱大人是钱塘钱氏出身,前元时就中了进士对吧?”

钱用壬不知道吴王是什么意思,但还是应道:“是又如何?”

朱雄英笑了一声,继续摇头晃脑袋道:“钱大人啊,少读点圣贤书吧,你的脑子啊,读傻了。”

钱用壬气的颤抖道:“你,你有辱斯文。”

吕本轻咳一声,示意他退下,如今是御史台与吴王在打擂台,他们并不适合参与进来。

钱用壬还想再说,但是惧于吕本的威严,只能拂袖站了回去。

朱雄英接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说道:“诸位大人,请想一下,如果一个商贩,一个年赚六十两银子,那需要缴纳四两银子,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一个商贩如果一年赚三万两银子,缴纳两千两银子,净赚两万八千两,这合理吗?所以本王认为,按照收入与资产不同,划分新的税收标准,并无什么不妥。”

这个时候杨思义也站了出来,力挺吴王道:“启奏陛下,去年一年,漠北缴纳商税七千万两,而且所有的商人都没有因高额的税收有意见,所以臣认为,吴王殿下此举并无不妥,”

朱元璋心里都要乐开了花,这个老东西,别人不知道,他可知道,这两年国库的存银已经破亿,绝大部分都是吴王一手促成的!所以这老家伙不站在吴王那边才有鬼。

但是表面还是故作威严的道:“好了,既然杨爱卿都觉得并无不妥,那就没问题了,你说下一项罪名吧。”

孙连城见陛下已经盖棺定论,所以也没有继续纠结下去,而是直接说起了第二项!

“敢问殿下,扩建新军之事,你又如何解释?按照大明军制,各省都司的编制是五万人,但是您在漠北组建两只新军,都有近十万人!这还不包括神机营,北平行省两只新军也是十万人,再加上辽东与大宁的新军,如今北元已经大伤元气,北境难道还需要三十多万大军吗?他们究竟是为了防御北元,还是你吴王殿下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私军了呢?”

原来是在这等着自己,朱雄英风淡云轻的问道:“我说孙大人,所有新军的统领是谁,您了解过吗?天策军大将军是颖国公傅友德,镇北军大将军是魏国公徐达,镇山军大将军是长兴侯耿炳文,他们三人统领的新军能是我的私军?北平,辽东,大宁,三地的新军都是各地的藩王,他们能是我的私军?”

顿了一下,朱雄英转头对着新任兵部尚书的吕本皮笑肉不笑的问道:“吕大人,您作为兵部尚书,所有的人员流动,军队配置,您那里都有存档,我可曾逾制调动过一兵一卒啊?”

吕本面无表情,淡淡的道:“殿下,兵部只有宣读任命与调遣军队之责,最起码在兵部的存档中,殿下没有逾制调动过任何一支新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