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赵煦的狂喜 647(1 / 2)

政事堂做主的要是王安石和司马光,他们还真能把给事中换到一个愿意通过的为止。现在大宋的政事堂没有王安石司马光,恰恰有过王安石司马光,现在的政事堂就没那么拗。

吕大防、范纯仁和苏辙三个人面面相觑。

吕大防动了心思想把给事中换掉,范纯仁和苏辙的反对打掉了他的想法。

苏辙是门下侍郎,换掉一两个给事中可以,但明显这事反对的声音不少,他这么强来,他这个门下侍郎就非常难堪。这甚至牵涉到如果和议生变,他会成为主要的担责人,是他想办法强硬通过和议条款。他实在不想给郑雍背锅。

范纯仁是支持苏辙的,元丰改制本意就有平衡政事堂,在政事堂中门下侍郎本就有牵制左右相的意思,苏辙不想强推这事也没错,他内心也不想王马当年的事重现。

范纯仁劝吕大防:“吕相,哪怕现在换掉给事中,调哪个来?要是再有一两次封驳呢?”

吕大防楚然一惊,现在朝堂已经议论纷纷,仓促换一个给事中,要是他也持同一论调,继续找理由杯葛这事,那会是他持政以来一大危机,吕大防的左相并不像王安石司马光那样稳当,旁边的范纯仁资历就不次于他。

苏辙也说:“后日朝会如何办?”

吕大防无言,这事换掉给事中不行了,因为他做不到两天就把事情敲定下来。这么心急火燎干只会把事情捅大,朝会一定会论这事。

朝会很多时候并不是歌功颂德,在很多时候它看似作用不大,但每到大事发生,朝会就极其重要,那才是一个主战场。由其势弱的一方,他最佳选择就是朝会,那里他才有可能争取到更多的支持。他既然势弱,本就是指政事堂这类更高层的地方他占不到便宜。

这其实就是赵煦的选择,他得不到政事堂的支持,索性把事情传开,他可以去更大的地方找他想要的人。政事堂的人久历风霜,偏于老成持重。朝堂却是年轻中低官员一大堆。

在战和这种事上,选择“和”的人天然就带有一定的原罪,放在什么时候都是一样的。

战不一定胜利,但选择战的人有一条悲壮的退路,战死沙场以身许国。当你看破生死,战和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选择,唯死而已。话说回来,世间看淡生死的又有几人?!

和却不同,随着局势变化,它和投降太难区分,甚至当事人自己都不自知。当尘埃落定,后世以上帝的视角才能判断是和还是降。

在战和这种事上,年轻人天然更倾向于战,越是年轻越是如此。这和性情经历有关,这也和对未来充满希望有关,这甚至和利益也有关。

……

赵煦想着把事情丢到朝堂时,他不过是想找到支持自己的人,他不会想到这事会在朝堂起轩然大波,这就是现在朝会的情形。

郑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这直接导致他在朝堂上狼狈不堪。

在朝会上第一个责难他的人是范子奇,范子奇不是因为和谈本身,而是最后的结果他作为一个和谈副使,竟然不知情。哪怕事先不知情,事后郑雍都没和他说明。

范子奇在朝会上当场辞去和谈副使的职责,政事堂其他相公内心都埋怨郑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