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朝堂几个任职 514(2 / 2)

……

高太后作为一个老妇人,是有些悔悟,她不会认为自己做错什么,她只是觉得几次处理稍显严厉。那些台谏御史,他们反对弹劾蔡确并无过错,这是站在他们角度理解这个事。她作为当政的太后,却得容人,她能容得下杨元奇,何必容不下这些文臣,监察御史位卑权重,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担任,他们很多人本来就是精力旺盛,正处在为民请命的情怀里,应该多给他们机会。

至于苏轼,高太后把他放出梓州,就是让他出去转转了,他并未告老,还是朝廷的官员,有需要再把他拉回来就是,关于这点,高太后理得很清,只要她想就能把他再召回来。

杨元奇生了两个女儿,这事让高太后哑然失笑,他们老杨家要的可不是女儿吧。想想两个大肚婆全是女儿,高太后赶紧阿弥陀佛,别孟婵也是这样就行。

……

苏轼的谢恩帖子已经入宫,写得非常动情,梓州就在眉州旁边,这个任职对他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恩宠,谁不希望自己老了能回到家乡。而苏轼一旦卸下身上的职务,朝堂旧党中人就不会再去为难他,他都打算退去,何必还去折腾。旧党这个大团体中大家总得彼此留点香火。

苏轼的这个任职,让苏林、杨垣怡和李清照的蜀中之行彻底没了障碍,跟着他这么个老大人西游,多少还是让人放心的。

……

杨元奇内心有一种非常释然的快感,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和他想的历史不一样,苏轼去了梓州,那里几乎就是他的家乡,任职一段时间找个机会告老就是。他觉得他似乎改变了苏轼最后那段凄惨的人生。

杨元奇唯一多要求的就是王闰之夫人在开封多养养,不用跟着苏轼一起奔波,反正都是回乡,等身体再恢复个七七八八再去就是。这也是张娘子离开开封前过来问诊给的意见。

(有一天杨元奇会明白:他其实错得有多离谱。在政治这类血战中,抽身而退的人一定会死得更惨。因为你压根就退不了,除非你死了。)

……

苏轼有些怅然若失,人就是这样,一直想离去,真正走到这一步又会不自觉矫情一下。端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这是他做到最高的职位,现在一下就放手了,人总要想三想四一会。

苏轼马上也要满六十岁了,他不想自己头脑反应迟钝再来这朝堂混饭吃,他不觉得那个时候他的决策会更理智,他觉得也许他再也回不了开封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