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幸福的定义 436(1 / 2)

杨家庄。

陈妙常有种直觉,杨元奇情绪不高,她没有李师师那样洞察人心,但她能感受到杨元奇的情绪。

陈妙常把杨元幸遣开去骑马,问杨元奇:“怎么今儿有心事?”

杨元奇笑了笑说:“总觉得开封就像一个巨大的黑影,把人吞噬进去。”

陈妙常道:“那你更要过去了呢,你从来不怕什么,师师妹妹也在那里呢。”

杨元奇叹息道:“就这一会会,心有所感吧。”

……

开封,今天赵煦和孟婵大婚,少年天子长大成人。

这是开封的一件大事,几个宰执全充任了官家大婚庆典的使者。这个规格对于他这个少年天子一样非常重。

赵煦对于一个皇后两个皇妃谈不上喜欢不喜欢,他也没和她们接触什么。在婚事上他没有多少发言权,这是两宫太后的决定。

赵煦懂高太后的意思,她把宰执都安排上,是想有一份香火情,他将来能政令如一,这婚姻多少有很大的政治成分。

赵煦对高太后有怨,却谈不上多恨,高太后在政事的处理上始终没有瞒他,只是他没机会做决定而已。对于一个少年人,他知道高太后和宰执们当他是个孩子,问题是赵煦觉得自己早就不是孩子。他有时候在旁边看戏,觉得他的想法和处理方法并不比他们的差,麻烦的是他还不能说,这让他非常压抑。

宋神宗在赵煦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他父亲几乎就是心力憔悴死于国事,大宋对他来说是国也是家,当他父亲为国事而亡,对于父亲所做的,他就不会过多抗拒,那毕竟是为了老赵家呕心沥血。

孝道是他这个官家也触碰不来的原则,赵煦清楚的知道有这条大义,很多事哪怕他不认同高太后,他也只能忍着受着。他终于大婚了成年了,他觉得高太后应该撤帘了,却没有官员提,他们只是给他大婚,如此而已。

赵煦对同知枢密院使韩忠彦非常失望,他没有做当年他父亲韩琦做的事,韩琦当年就是逼着曹太后撤帘,让他父亲真正的做个官家。宰执们不提这茬,他说什么也没用,也不能说,他开口了那就是不孝。

他内心深处对孟婵一样有些不愉快,他不喜欢她成为高太后的一面旗帜,他觉得那是高太后给他的又一道枷锁。

赵煦深深的呼吸一口气,他还是有些高兴的,起码关于女子,再也不会有人过多的拘禁他,要让这大宋朝长治久安,别说后宫,臣子都会变一张脸,希望他早点有个孩子。

……

孟婵有些麻木,整个流程太多太繁琐,她觉得这除了累人,真没别的了。还不如他哥哥娶亲,去刘娘子家闹一场呢。

她想起李师师说她和杨元奇就两个人,不过一个时辰,然后他们就急不可耐做点其他事了。至于他其他娘子,李师师更是无语,说那个货根本守不住。也就只有她有点道行。

李师师还旁敲侧击想教孟婵点东西,她没听,他们是官家和皇后,怎么能听这些的。再说,宫里也有人教了,彩绘的那种,她实在不觉得这个也得正儿八经的学!李师师说那玩意才没用,孟婵不敢听,她得母仪天下,怎么能学青楼的东西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