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乱世之始 8(2 / 2)

直到仅有的几点尾声全部消散,李傕郭汜这两个穿得人模狗样的狗军阀,这才骑着骏马,耀武耀威地带头进了城。身后打着清君侧的大旗,墙上贴着安民讨逆的告示,还假模假式地想抓几个不长眼的军痞杀来示众。

不过既然进军前早已有过交代,破城之后都有重赏,再加上战斗不算激烈,这一时半刻还算弹压得住。至少还没有不开眼的明面上违抗军令……

众贼首带着一彪军马,直奔宣平门而去,既然是要“清君侧”,自然少不了要好好拜会一下这位汉家天子。既然已经交代过了,自然不必担心那伙悍匪真的杀了天子。那种出头逼宫的暴力场面,出于自保考虑,我是不会露面的。按照计划,我也有一件事情要办。

那就是带着身后这五百校刀手,去抄了王允那老贼的府邸。

这是一座相当符合三公崇高地位的华美宅院,面积还要大过现代的高档小区,但本该充斥着奢靡的亭台楼阁的院内,却显得有点空旷。许多院落都空置着,没有住人,也没经过打理,想来应该是先前刚从洛阳迁都过来的缘故。

即便从中抄没不出多少钱财,也丝毫不值得奇怪,在先前那场浩劫中能带来的本就没有多少。从郿坞中得来的奇珍异宝,多半也已经被收入国库,最终被那几个将领瓜分挥霍。

既然先前那一纸十功十过论,早已将王允贬斥为天下第一大奸贼,如今抄家灭门肯定是难免的。说起来,原作中的王允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忧国忧民,忠心汉室?肯拿出家传的宝刀给曹操去刺杀董卓,设下巧妙的连环计攘除奸凶,最后在宣平门挺身而出,以身殉国。即便触犯众怒,杀了为董卓哭丧的名士蔡邕,是否也可以解释为老人家有些偏执的正义感呢?

原作中的笔法竭力将他塑造成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忠臣人物,却又留下一点污墨,引人遐思。他身居的阵营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完全干净,但也不应该以他这一家人的死,来为所有士族做下的脏事买单。

我已经可以预见到那些在事后疯狂跟风贬斥王允,进而划清界限,妄图将自身罪孽就此一笔勾销的奸猾嘴脸了。成王败寇往复轮转,恒久获利的只有那些投机的拥护者们,而我也一样,没资格去指责旁人。

即便是一路人,我也不希望看见他们太好过。不如就适当的宽待王允这一家,既能展现出宽仁之意,又能淡化这个众矢之的的代表性。这“首恶”对汉室也有大功,也应稍抵罪过,功过分明,就意味着洗白上岸的难度剧增。

是时候让他们将打击面扩大到整个士族了,贼军嘛,做出什么过分的事情都不奇怪,那哥俩一人劫天子,一人质公卿的时候有怕过吗?而我还能落得一个良心未泯,从中周旋,庇护忠臣的洗白条件,真是太妙了。

顺带一提,把王允这些家人放到东面去,还能作为一支优秀的宣传队,替我去败坏吕布的名声。比起原本就对立的贼军,他们现在应该更恨临阵叛逃,害得他们家破人亡的吕布才对吧,这后患不就除了吗。

一箱又一箱的东西从府邸中抄没出来,尽管算不得奇珍异宝,但数量也是不少。最终清点下来也值个几万两白银,但更令我在意的是军士们清点王允家眷时,并没有发现貂蝉。向其他人询问下落,回答皆是不知。

以吕布逃出城时的仓促,不大可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将她带走,难不成真如那歌词中所唱的“貂蝉已随着那轻风去,化作了一朵白云”?

我不信,但确实也搜索不到,那就没办法了。以现在的剧情线看来,她并没有成为连环计的牺牲品,那就只能祝愿她能顺利隐姓埋名过完平凡又幸福的一生了。

抄家已毕,我带领着手下军士们,押解这王允一家老小去城外“正法”。实则暗地里派了一队马车护送着他们跑路了,还贴心地留了两箱东西给他们作为路费。

“司徒大人忠心赤胆,只因识人不明,错信了那吕布奸贼,罹难殉国。在下从贼,实属无奈……”

临行之时自然免不了一番嘱托,看那司徒夫人感激涕零的样子,应该是对我的这番说辞确信无疑了,那样最好。

至于幸存下来的丁原,在大军进城时被发现在家中自缢了,这笔账当然也就顺理成章地记在了吕布的头上,结果该这来的黑锅,他最终还是没躲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