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种弟弟,在线捞兄_分节阅读_第186节(1 / 2)

  站在他的角度上来看,变法一事重要,储君一事也重要:“我知你与巨鹿郡公之间恩怨颇深,可是子由啊,为官为臣者,凡事不能只顾自己一己私欲。”

第121章

  这话说的苏辙并不赞同。

  在苏辙看来, 其实司马光本质上与范镇是同一类人,将江山社稷与老百姓看的比自己的性命还重要。

  司马光虽寡言,却比范镇圆滑许多。

  苏辙看着司马光的眼睛, 平静道:“人人都道欧阳大人对我们父子三人有知遇之恩, 可若说起来,您对我也有提携之恩,若是旁的事, 我定会毫不犹豫答应您, 可这件事,恕我无能为力。”

  “朝中上下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与巨鹿郡公有血海深仇, 若来日巨鹿郡公被立为储君,别说朝中无我之地,只怕我连性命都保不住。”

  顿了顿,他忍不住理了理措辞, 这才继续开口:“说起范镇范大人,我十分钦佩, 为了大宋,为了朝廷, 为了官家,他能抛头颅洒热血,就算将自己一家老小性命搭上都在所不惜。”

  “可我只是一个俗人, 我将自己的性命,将家人的安危看的最为重要。”

  “所以, 我明知巨鹿郡公被立为储君后容不下我, 我是不会去做这等事的。”

  “更何况,以我之见, 以后的巨鹿郡公并非明君,当年事事听从于他的父亲,以后难免会相信奸佞之臣……”

  司马光没想到会从苏辙嘴里听到这般言论,毕竟这与读书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完全不一样:“国家国家,先有国,后有家,若是国都不保,何来小家?”

  苏辙含笑道:“大人这话说的我并不赞同。”

  “一个人若连自己,连自己的小家都顾不上,如何有能力去护住朝廷,护住老百姓?”

  两人是各执己见。

  司马光面色严峻,好一会后却突然轻笑一声:“你果然与旁人不一样,不管旁人心里有怎样的小心思,嘴上却说的是道貌岸然,唯有你,心里是如何想的嘴上就如何说。”

  “子由,你向来聪颖,想来你也知道官家的一干侄儿中,就数巨鹿郡公继承大统最为合适,如今你既然不赞成巨鹿郡公被立为储君,可有什么别的法子?”

  苏辙微微颔首:“想当年蜀汉后主刘禅蠢笨无能,却因甘皇后所出之嫡子,被立为储君,而后重贤臣,远奸佞,蜀汉这才苟延残喘多年。”

  “其实有的时候君主无能并非坏事,善于听取众臣之见,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

  “更何况小皇子尚且年幼,并不知小皇子痴傻程度,况且小皇子病症就算孙神医没法医治,有可能以后会遇上比孙神医医术更高明之人。”

  若寻常人听闻这话,定会觉得苏辙有心成为刘禅身边的诸葛亮,但司马光却没有这般认为,认真思量一番,就道:“长江后浪推前浪,你既有了主意,那我就不劝你了。”

  他原想问问苏辙官家是否也有此意,可想了想,到底还是没有开口。

  他记得苏辙曾说过一番话,直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之人皆为官家子民,他们能劝解官家,却不能左右官家……这话他一直记得,正因官家仁善,所以才有多次以死纳谏的范镇等人,若换成别的君王,早在范镇第一次以死纳谏时就砍了范镇脑袋,哪里还有后面的事儿?所以在试探之下,一众臣子的胆子是越来越大,忘了有些话是不能说的,有些事是不能做的。

  他想,苏辙近来极得官家之心,想必这件事也有官家的意思。

  司马光顿时放心不少,什么话都没有再说。

  苏辙陪着他又说了些变法之事,就送了他出门,临走之前,苏辙不忘道:“今日之话……”

  司马光颔首道:“我如今只负责编纂史书,朝中之事与我并无多少关系,子由,你放心,今日你什么都没说,我又何来将这等闲话宣扬出去的道理?”

  苏辙笑着送他上了马车。

  范镇是千等万等,终于等到司马光回来,一回来就迫不及待道:“如何?苏子由答应了没?”

  司马光摇摇头。

  范镇心如死灰,低声呢喃:“我本该想到的,他与巨鹿郡公之间不对付,不使坏就不错了,如何会劝说官家立巨鹿郡公为储君……”

  只是他老人家这话还未说完,司马光就已开口劝他,话里话外之意皆是身为臣子,不该多插手官家私事,官家并非幼童,想必储君一事心中已有安排。

  范镇怔怔看着司马光,只见他嘴巴一张一合,思绪却飘得老远。

  尚不到两个时辰的时间,苏辙这小子就说服司马光改变心意呢?

  这小子有点东西啊!

  范镇执拗得很,自不会轻易被司马光说服。

  在他看来,册立储君一事既是官家私事,更是国事,小老头气冲冲离开了。

  ***

  朝中奏请立储君的折子像流水一般递到御书房。

  官家却是留中不发。

  但这一点没影响王安石等人的决心,众臣却是越来越起劲,甚至还有大臣前去御书房门口跪着纳谏。

  苏辙知道,这事儿定是王安石在背后捣鬼。

  好在在苏辙的劝说下,年迈的官家似知道对臣子仁爱并非好事,毕竟凡事皆有个度,若是过了,那就不是为国为民,而是要挟官家。

  其中有个大臣被王安石挑唆,言辞激进,话里话外的意思皆是官家不立巨鹿郡公为太子,大宋就不得长久,官家愧对赵家的列祖列宗。

  官家虽是个好脾气的,却也不是一点脾气都没有,早就想杀鸡儆猴,当即就发话下去,将这大臣拖下去杖责二十下。

  二十个板子打下去,打的这大臣是有进气没出气,少说在床上要躺上三两个月。

  当然,二十个板子的威力远非如此。

  比如,翌日开始御书房前跪着的大臣就少了大半,用苏辙的话说,一顿板子打下去,倒能甄别这些大臣是忠臣还是跟风之辈,毕竟像范镇这样的,见有大臣被官家打了板子,觉得官家出手太重,叫的更加起劲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