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种弟弟,在线捞兄_分节阅读_第171节(1 / 2)

  苏辙正色道:“多谢各位好意,可我心意已决,官家已经答应我辞官,恐难如各位所愿。”

  “不过你们放心,只要我在汴京一日,你们遇上了难事,一样可以来找我,只要我能帮得上大家,定不会推辞。”

  是了。

  他虽辞官,仍会留在汴京。

  一是苏轼仍就汴京为官,他担心王安石因苏轼文章与奚落一事,会与苏轼算账。

  二是他也好,史宛也好,亦或者程氏等人也好,在汴京住了这么些年,早已习惯。

  一众老百姓是唉声叹气。

  但大家并未再勉强苏辙。

  翌日一早,那些百姓就送来了许多土产。

  有地里刚翻出来的红薯,今年新产的稻米,昨天连夜去河里钓的几条大肥鱼……满满当当,摆了小半个院子。

  为首的村民道:“苏大人无论如何要将这些东西收下,这都是我们的一片心意。”

  苏辙自是不能收的。

  谁知他还未来得及说话,那些送东西过来的村民将东西一放下就跑了。

  元宝在后头追都追不上。

  一直在场的苏轼见状,心中也是颇为感动:“八郎,你对老百姓们的好,他们都记在心里。”

  “这几日你已交接清楚,明日就是自由身,那你接下来这些日子打算做些什么?”

  说着,他就自顾自替苏辙出起主意来:“叫我说,你不如开个书院吧,收些家境贫寒却才高八斗的读书人为学生,好生教一教他们,等着他们入仕后,要他们将王安石贬的远远的,将王安石压的死死的。”

  苏辙笑道:“六哥,我并没有你那样喜欢读书的。”

  苏轼一想,好像是的,便又道:“朝中多的是跟红顶白之人,如今一个个攀附于王安石,连带着对我都开始打压起来,我整日在府衙也是无所事事。”

  “八郎,反正咱们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我们合起伙来开一个兄弟酒楼,将我研制的那些菜全都推广开来,你觉得如何?”

  这话说的苏辙心里猛地一跳,看着苏轼面上的郑重之色不像开玩笑,忙道:“六哥,当然不行。”

  “有杏花楼珠玉在前,很难再有酒楼能够超越它了。”

  “我想趁着这段时间多为老百姓做些好事。”

  至于怎么做,他还没想好。

  不过他想凭着自己穿越的身份,应该是不难的。

  接下来几日的时间里,苏辙在家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日想的就是如何凭着一己之力让老百姓们过上好日子。

  可还未等他想出个子丑寅卯来,就听说司马光来了。

  说起来,司马光与范镇乃好友,同为保守派。

  最初苏辙与王安石为伍后,明里暗里,范镇将他骂的是狗血喷头,但司马光却未说一言。

  但两人从那事之后没了来往也是真的。

  司马光女儿生辰,司马府也就给程氏一个人下了帖子而已。

  所以对今日司马光前来,苏辙还有些意外。

  等着苏辙匆匆赶到书房时,司马光正在看他所题之字,见他来了,只道:“……我听范镇范大人说如今你对学问有所松懈,但在我看来,世间种种皆为学问。”

  “比起当年科举时,你的字写的更好了。”

  他不像欧阳修,是个喜欢多言的,寒暄两句之后就道:“今日我前来找你,是想问你,你当真是想要辞官吗?”

  苏辙听出了司马光的弦外之音,他也知道,包括王安石在内的许多人都以为这事儿大有猫腻:“大人说笑了。如今官家旨意已下,朝中已在商选接替我从前位置的人,难道这事儿还能有假吗?”

第106章

  司马光却并不死心, 正色道:“我虽不如欧阳修欧阳大人那样了解你,可对你的性子却也有几分了解的,你不是轻易言弃之人, 更不是置百姓安危于不顾之人。”

  “更何况这件事官家的态度也不对, 官家一向看重你,就算打算试用王安石变法之策,也不会轻而易举允你辞官的。”

  甚至这几日, 他没有在官家面上看到悲痛与不舍之色。

  正因如此, 所以他才来苏家一趟。

  苏辙心道这些人可真不好糊弄,要是人人都能像苏轼一样就好了。

  可不管司马光怎么问,他就死不承认。

  谁还能撬开官家或他的嘴不成?

  到了最后, 司马光只能无奈道:“……王安石已不是当初的王安石,你可知朝中今日发生的一件事?”

  “我朝向来有年底举办南郊祭祀的习俗,按照惯例,祭祀之后都要犒赏群臣, 花费巨大。”

  “前几年又是旱灾又是蝗灾,去年黄河泛滥, 今年河朔地震,国库空虚, 财政吃紧,我与范镇范大人上书奏请官家裁减赏赐,从宰辅做起, 谁知王安石却是高声抗辩,直言国家富有四海, 大臣城郊祭祀花费不算多, 若裁减赏赐,有伤皇家体面, 根本解不了国之不足。”

  “他更是带着激进派一党称变法是当务之急,要官家莫要本末倒置……真是可笑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