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种弟弟,在线捞兄_分节阅读_第107节(2 / 2)

  苏轼原想拒绝的,毕竟他是一点睡意都没有,可对上王弗那关切的眸子,他还是依言躺在了床上。

  他记得苏辙交代他的话——人家好好的姑娘从前在家也是金枝玉叶,嫁给自己可不是为了小心翼翼伺候自己的。

  一直等到天色大亮了,苏轼这才起身,梳洗之后就去了府衙。

  凤翔府说大不大,说小却也不小,共管辖七县一洲,故而其知府也是有些来头,但他并不是靠着勤学苦读坐到如今的位置,而是靠着四处行贿受贿,熬了几十年,这才坐到了从四品的位置。

  从四品的官儿,放在汴京虽不大惹眼,但在地方上却是一言九鼎的。

  这不,因众人知晓知府大人不喜苏轼,苏轼自进了府衙,一个与他说话的人都没有。

  好在苏轼从前在天庆观就经历过这等事,如今十几年过去,心性更是坚韧,丝毫不觉得有什么,闲暇时候时常带着王弗前去游山玩水,更是作诗不少,在凤翔府一带已是小有名气。

  凤翔府知府见了,是愈发不喜。

  区区一签判风头更甚于他,那个上司能喜欢?

  这不,苏轼刚落座,却见着自己桌上一本文书都没有,不免起身出门去问问怎么一回事。

  只是他找了好几个人,旁人一见到就像是见了鬼似的,躲避都来不及,怎敢与他说话?

  最后有个人实在看不下去,这才低声道:“……整个凤翔府除了宋大人,谁还敢这样对你?你啊你,怎么像个愣头青似的,得罪了宋大人,在凤翔府还有好日子过吗?”

  “我若是你,就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熬上几年,擢升之后调的远远的,这不就没事呢?”

  他口中的宋大人正是凤翔府知府宋选。

  苏辙自知道这人话中是什么意思,他的官职虽不大,却与当地官员有互相监督的职责,再加上他掌管着终南山特产木材,这些木需每年编成木筏从渭水放入黄河,运往汴京供皇家土木建造之用。

  能被皇家所用的木材,自非寻常之物,其中是大有油水的。

  宋选等人在其中大做文章,赚的是盆满钵满。

  前几任签判对此事是睁只眼闭只眼,他这样想好似也没什么不对,毕竟胳膊拗不过大腿,若真的严查木料一事,只怕要牵扯出数百人,他想断人家的财路,要人家的命,人家焉能放过他?

  可偏偏苏轼是个刺头,一上任就严查这件事,更是软硬不吃:“你这话是什么意思?要我装作不知道吗?”

  “纸包不住火,这件事终有一日会查出来的,等到真相大白那一日,不光宋选讨不得什么好处,与这件事有关的人都会问责。”

  那人见苏轼这般油盐不进的样子,忍不住连连摇头,也懒得再说,转身就走了。

  苏轼却依旧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宋选不准他看文书,那他就上书朝廷。

  只是叫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信还没送出凤翔府,就被人截了下来。

  宋选更是大放厥词:“……我从前就听人说过苏签判的弟弟虽为状元,却是个书呆子,如今看来,这兄弟两人却是差不多的,真是蠢的可以!我既敢做,难道还怕他写信告状吗?他敢写信告状,也得有法子将信送出去才是!”

  “呵,别说信了,他能平安无恙走出凤翔府,我都算他本事大!”

  若是苏轼的罪名一旦敲定,到时候就直接入狱。

  众人自是连连附和。

  一开始,众人也是有几分忌惮苏轼的,一来是因其榜眼身份,二来是因其有个当状元的弟弟,三来是他们听说苏轼极得副宰相欧阳修的喜欢……可随着苏轼被宋大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整日只知道作诗游山拜佛,便再没有将他放在眼里。

  这不,如今闲来无事的苏轼作诗的频率更高了。

  宋选心中无多少墨水,并不知道他的目的,苏轼这样做却是大有深意。

  诗书永流传,他已连作几首诗暗讽凤翔府官员的行径。

  如今他略一沉吟,又开始做文章起来:“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他给这篇文章取名叫《凌虚台记》,明面上写的是游记,明面上说的是土台都不能长久保留,更何况人员的变迁,若有心人仔细一想,就能明白其中深意。

  宋选等人在凤翔府当差当的好好的,为何会突然离开?那肯定是犯了事啊!

  苏轼文采斐然,这篇文章很快就引文人墨客纷纷传颂。

  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就已经传至这汴京。

  早在半个月之前,宋选指责苏轼的消息就已送到汴京,说的是苏轼抢占民宅。

  说起来苏轼如今所住的宅院买的颇为便宜,这让他觉得自己运气颇好,他来凤翔府之前就已差了一个管事先到了凤翔府,打算买个小院子。

  毕竟用苏辙的话来说,赁屋子并不划算,还不如买宅子,一来自己住的舒服,二来还能投资。

  原本一千二百贯钱的宅院,他用了七百贯就买到了。

  等他到了凤翔府之后才知道自己运气极好,正好有个卖家急着回老家,所以宅子贱卖。

  谁知一开始宋选就是有备而来,这卖家是宋选的人,至于宅子贱卖则是宋选的老招数。

  凤翔府的宅子卖的并不贵,大多前来任职的官员都会选择买宅院,所以就以此等招数将宅子卖出去,等着官员上任后能为自己所用是最好不过,若是不能,呵呵,到时候就说那官员仗着自己是朝廷命官是强买强卖。

  一来二去的,新上任的官员只能上了贼船,若不然,可是没好果子吃的。

  但宋选却是万万没想到苏轼是软硬不吃。

  这才有了后面的事儿。

  这消息一传到汴京,竟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来是苏轼和苏洵,苏辙三人在汴京风头正盛,二来是这件事背后有程之才等人的推波助澜。

  一时间,汴京是众说纷纭,议论纷纷。

  有人说苏轼去了凤翔府,想着天地皇帝远,所以抢占民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