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不二95(1 / 2)

法单列名随喜者分两类。

第一类为各邑社的邑长,他们是太湖外各郡依止凡众的代表。法修依止师并不是与他们个人牵缠随喜者缘,而是与邑社牵缠。

具体便是凡间结社,之后邑社作为集会香客,通过参与多次的法观法事,如奉供子弟,请迎法修讲经,造作功业,布施行法,守仪受戒等,从而得法修授予各类法物。

这些法物汇聚了邑社凡众通过这些法事所累积的心念意志,这些心念在法道中称清信。法修便以这些法物为中介,与邑社牵缠随喜者缘,邑社凡众皆为清信居士。

而第二类则是香家了。法修与这些个人牵缠随喜者缘,他们就是真正的法弟子。

莲池观法单列名随喜者中,第一位是王安,他是最大也最早依止的王谢邑社的邑长。而第二位就是香家谢如懿了,还排在其它几位邑社邑长前面,比如密云史家邑社史宣邑长。

正是因为谢如懿身份上是香家法弟子,且还在观中掌法堂法仪,地位重要,而史宣虽为邑社邑长,但终究非与法修个人牵缠的清信居士而已。

王谢邑社的王安邑长年龄与何中宪相当,但毕竟一凡人,已垂垂老矣,十多年前就不再带队参加各类法事了,而由邑中正谢道龙负责。

因南郡本家中有子弟在莲池观为依止玄修,所以渤海王谢邑社一直以王家为主,莲池观中也有王克显等四兄弟为香家。

谢家原本奉玄道,后来家势倾颓,形势所迫,为求自保才与同县王家抱团取暖,成立邑社,举族转依法道。

得普福莲池观庇护,赐下法物,三十多年来,谢家在郡中慢慢休养生息,又以家传武道与王家合作,开拓东海商贸,家势渐渐恢复繁盛。

得了甜头,自然便想更上层楼。谢道龙接手王安,主持邑社,他那时正是三十出头,年富力强,经历也足够,打定了主意,一定要增强谢家与莲池观的纽带连接。

参加过多次山海结缘法会后,他深知凡人要验出灵根,一步登天,太不现实,最可取的是先在观中有香家。多年来往中,他见多识广,有意识地摸透了各种成为香家的路径。

谢如懿为谢道龙的族侄,从小聪慧机灵,风度举止也颇佳,得谢道龙喜爱。

谢道龙第一次负责带队参加山海结缘法会,便带上了那时已十七岁的谢如懿。

叔侄俩私下便有商定,灵根不易求,主要是趁着入观机会,交接观中各香家,以婚姻为桥梁,从而留下来。

谢如懿不负所望,果真按谢道龙的安排,找准目标,成功依止,为莲池观正式香家。

有了谢如懿作为香家在观中,还与香家中的大户刘家结亲,谢道龙在外的邑社主事之位也就稳了,加上王安年老,王谢两家的主从关系慢慢逆转。

近些年,谢如懿掌法堂法仪,已是观中诸凡人执事之首,却愈发与谢道龙关系不睦了。

以往谢如懿对观中诸事都事无巨细地回报郡中的谢道龙,毕恭毕敬,还努力为谢家争取各种机会。这两年却明显对家族冷淡以对,公事公办,且还刻意切割。

谢道龙久历红尘,怎会不了解谢如懿心曲。侄儿掌法仪威戒,位置重要,得罪人也难免,不知被多少香家盯着,自然会特别注意仪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