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真情绽放21(1 / 2)

巧巧的妈妈给李仝幸子打电话说:“李老师,我刚才到医院检查出来,医生说我孩子有抑郁症,这才大班的孩子,咋会有这毛病呢?”

李仝幸子说,“你来吧,我们当面谈,这事不是一句两句说得清楚的。”放下手机,李仝幸子想像着一对母子的身影从医生房间缓缓走出,空气中弥漫着未解的沉闷。女孩低垂着头,仿佛肩上扛着无形的重担,而母亲的侧脸写满了焦急与不解,嘴里蹦出的话语,字字如针,试图缝合那些看不见的裂痕:“你怎么就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省心呢?”那一刻,李仝幸子恍然大悟,她觉得应该从孩子妈妈入手,得知是一个单亲妈妈,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等一会如果见面聊,家长不一定接受,不如自己事先整个出一个大纲,让她带回去看看事先预热一下,对缓解症状有一个详细地了解,李仝幸子立即开始找出几本相关书籍,开始琢磨着,不一会思路来了,只见她在手机上刷刷定下来:抑郁的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做对这几件事:爱,不应是沉重的枷锁。那些“你为什么做不到?”、“你看人家小明多听话”,如同一把把无形的刀,切割着孩子脆弱的心灵。我们忘记了,孩子不是需要修理的机器,而是需要浇灌的花朵,每一滴水都应是滋养,而非苛责。

赞美,是成长路上的阳光。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却因为母亲的不断贬低,失去了站在舞台中央的勇气,每一个“你不行”的背后,都是一颗等待被点亮的星星。欣赏是孩子成长的最好肥料。比起“你怎么这么笨”,一句“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更能激发孩子内在的力量。

爱,不是负担,是自由。有多少父母,习惯于在孩子面前诉说着自己的牺牲与不易,似乎每一次的付出都需要孩子用加倍的努力来回报。然而,真正的爱,应当是无条件的,它不附加任何条件,不求任何回报。绘本中的那句“工作辛苦是因为工作本身”,不要让孩子成为我们疲惫生活的“替罪羊”。家,应是卸下所有防备的地方,让孩子感受到的是爱的滋养,而非负罪感的捆绑。

分数,不是衡量爱的尺子。有多少孩子,在优异的成绩单前,依旧得不到父母满意的笑容。世界很大,成功的定义有很多种。让孩子明白,无论分数高低,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这是为人父母给予孩子最坚定的支持和最深沉的爱。

倾听,是治愈的第一步。当孩子说出“我是不是很没用”,我们是否真的听懂了那背后的无助与求救?抑郁,是成长路上一道难以跨越的坎。它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质疑和不理解,而是拥抱和倾听。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很重要,我会在这里,陪你一起面对。”那个用爱与智慧编织话语的父母,让每一句话,都成为孩子前行路上的温暖陪伴,引领他们勇敢地探索,快乐地成长。

巧巧妈妈热泪盈眶地看着手机里的文字,一边擦着一边抱着孩子说:“谢谢李老师的开导,我先回去用这个方子试试吧。”接着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自己有多忙有多累。

那边郝主任打来好几个电话,催促开会李仝幸子只好安慰着说:“我还有会,你先看看内容,消化一下,我们微信联系。”

巧巧妈妈这才牵着孩子依依不舍地离开。

郝主任将全体班主任招集到一起召开了一个短暂的紧急会议,主要精神是迎接省暗访组对全市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令狐艳嘟哝着:“这事跟我们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又要我们开会,天天开会,天天填表,我都烦死了,搞得我们像行政干部一样。”

郝主任白了她一眼,表情严肃地说:“这是政治任务,你懂个屁呀!”

白芥子眼见郝主任当着大家的面批评自己的部下,觉得太不给面子了,就接过话对着令狐艳说:“你多向郝主任学习政治,你的业务水平就会大大提高。”实际上是说给郝主任听了,郝主任心里再明白不过,但也顾及不了那么多,开会嘛最怕大家七嘴八舌的,所以清了清喉咙大嗓门说:“必须将各班的贫困生补助金发放表重新填写,按照上级发给我们的固定格式来,层层分解下来,数字也必须按照这个任务摊派下去。”

李仝幸子觉得这分明是让大家来造假,这是不行的,我们班只有一个小朋友领取了500元的补助金,却要求填写三人领取并且金额要填写1000元,以此推算全市这么多学校幼儿园那是多大的一个窟窿啊,钱都到哪里去了呢?心里正在打鼓,要不要站出来反对时,金海沙嘴巴,凡事不过脑子,抢着问道:“郝主任,我想问一下,我们班只有两名小朋友领取了贫困生补助金,为什么要填写六名呢,而且两人总共明明白白领到的是1000元,为何要填写3000元呢,这暗访组打电话到家长那里一问,这不就穿帮了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