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哀之荣70(1 / 2)

  挂着张浩遗像的中巴在高速公路上飞奔,张栋梁抱着张浩的骨灰,一路上都在默默流泪。下了高速,上了省道,又拐进丘陵中的水泥小路,三个多小时后,终于到了张浩的家乡。这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乡下村落,在斜阳之下,偶尔几声狗叫穿过田间地头传到村口。

  村头一群人在静静等候,一位白发老人也站在其中,他是张浩的爷爷。

  张栋梁抱着骨灰盒下了车,任庆和钟亮左右搀扶着,马天明抱着张浩的遗像跟在后面。

  白发老人看到张栋梁,挣脱了搀扶,颤抖着脚步应了上去,双手抚摸着骨灰盒,泪如泉涌,嘴巴抖动几下却说不出一句话来,浑浊的眼里泪花打转。他又看到马天明手中张浩的遗像,一双颤抖的手以一种不容拒绝的力量夺过遗像,紧紧的抱在了怀里,转过身朝村里走去。村头迎候的众人也随着白发老人佝偻的身影转头超村里走去,如同一个苍老的龙头拖着一副长长的身躯。

  张栋梁抱着骨灰跟在老人身旁,“爸,小浩是小辈,这不合适。”

  “他是我亲孙子,人死为大,合适。”

  说完继续往前走。

  “爷爷,我来带六哥回家吧。”这里依然有同宗论辈排序的习俗,这个年轻人是张浩的堂弟,老人是他们共同的爷爷,他们的爹都是亲兄弟,各家有了孩子统一按出生先后排行。

  老人看了看自己的九孙子,松开了手。后面又有一个年轻人上前,从张栋梁手中接过了骨灰,他排行老十三。

  “接六哥回家了。”

  “接六哥回家了。”

  老九、老十三和同辈的人高声喊着,一行人迎着夕阳的金光,朝着家的方向缓缓而行。

  村子里的学校已经放学了,十几个小学生迎面走来,有人认出那位白发老人是老校长,看到老人悲伤的样子,有的小学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有的默默瞩目,举起了手行少先队礼,有本家的孩子跟上了人群一起走,边走边喊,“接六叔回家了。”

  张浩家门口已搭起灵堂,当队伍即将抵达时,随着两声鼓点响起,铙钹阵阵,笙笛呜咽,引来一声清脆的唢呐对天悲鸣,顿时笙铙急促声声呼唤,女眷家属中响起了抽泣的声音,整个村子跟着悲怆起来。

  一个年轻女人泣不成声,已经抱不住怀里一两岁大哭嚎着的孩子,旁边女眷接过孩子连声安慰,她正是张浩的妻子,怀中抱的正是张浩的孩子。

  白发老人要为孙子亲写挽联,笔墨白纸早已备好,老人落笔遒劲有力:一缕忠魂归故里,半抔黄土葬亲孙。横批,浩气长存。

  写毕,几人拿起挽联贴在灵棚上,墨迹未干,顺势流淌,如同黑色的血泪。

  马天明已被停职,没有穿警服,他对着张浩遗像跪下,热泪夺眶而出,心中满是不舍与自责,钟亮任庆见状,脱下警帽,交给旁边的村民,也跪了下去,一起面向张浩的遗像三叩首。

  旁边有人喊,家属答礼。

  白发老人带领张栋梁和张浩的妻儿向马天明等人鞠躬致谢,几个晚辈向马天明等人叩首跪谢。起身后,马天明带领钟亮任庆又齐齐的向老人和家属敬礼,向张浩遗像敬礼,含着泪转身离去。马天明转过身后,也洒下两行无声的热泪。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