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28将”排名第五的寇恂,文武双全,他优秀得那么顺理成章6(2 / 2)

结果寇恂到任后,下令所属各县讲武习射,砍伐竹条,造箭百余万支,养马二千匹,收租四百万斛,以供军资。表现出了治世能臣的才干。

后来,寇恂当机立断地驰援温县(今河南温县西,汉军产粮重地),与及时赶到的冯异一起挫败了更始政权的讨难将军苏茂、副将贾强率三万余人的进攻,杀敌数千、俘敌万余,贾强战死、苏茂潜逃,并一路南渡黄河追击到洛阳城下。此战让刘秀大喜道:“我就知道寇子翼是可以胜任!”

刘秀称帝后,汉军转战天下,寇恂督运粮草、军械,向来都是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甚至连文武百官月支的禄米也是由他运粮接济,凭实力活成了萧何、诸葛亮式的人物。

但随着刘秀多次赐书慰劳嘉奖,寇恂的功名威望日益提高,儒生董崇告诫寇恂要防人之心不可无,切忌功高震主。寇恂深以为然,便称病请退,但被刘秀拒绝了。寇恂又退居其次地请求调离军职,同样被刘秀拒绝了。后来,寇恂只得派侄子寇张、外甥谷崇从军充当先锋,仿效了萧何当年把全族子弟送往前线。

公元26年,寇恂因擅动刑罚而被免职。但不久之后,颍川人严终、赵敦与密县人贾期聚众起义,刘秀又重新起用他为颍川太守,与破奸将军侯进率兵前往镇压。

寇恂不辱使命,顺利斩杀贾期,平定了颍川郡,因功封雍奴侯,食邑万户。

公元27年,寇恂就任汝南太守,他主动修建乡校、教书育人,还现身说法地参与学习,提倡教育,妥妥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公元31年,寇恂接替朱浮担任执金吾,执金吾正是刘秀早年两个人生小目标之一,另一个是娶阴丽华。

公元32年,寇恂随刘秀西征隗嚣。但此时颍川盗贼群起,刘秀只好率军前往颍川平乱,孰料到,寇恂随刘秀再到颍川时,各方盗贼闻风而降,颍川百姓夹道请求让寇恂留下来当颍川太守,原话是“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刘秀难以拒绝,只好命寇恂暂驻长社县,镇抚吏民,收纳余降。这也是后世“借寇恂、借寇”典故的出处。

刘秀平定天下的过程之中,陇右绝对是最难啃的骨头之一,因为那个地方地势险峻、民风彪悍,既难强行攻打,又难以怀柔招安。陇右军阀隗嚣就反反复复地降过几次,但是一言不合就据城造反了。

隗嚣的部将高峻因为拥兵万人,还占据高平第一城(今宁夏固原),所以一直是汉军努力争取的对象,谁知道高峻也学了隗嚣那一套,先是归降了汉军,被封为关内侯,官拜通路将军。但在汉军围攻隗嚣于冀县(今甘肃甘谷)不利后,又叛归隗嚣,重新割据高平县。

刘秀很生气,便派建威大将军耿弇率太中大夫窦士、武威太守梁统等去攻打高平,但打了一年也没能打下来。

公元34年,忍无可忍的刘秀决定亲自去征讨高峻。这是寇恂出来劝他了,您是一国之君,不是救火队长,您只要坐镇长安,居中调度,把控全局就行了,不能哪里有事就往哪里跑,这样容易疲于奔命,不是治国良策。

但早已火冒三丈的刘秀却根本听不进,还是率军进攻了高平,却依然没有攻下来。

这时,刘秀有点尴尬了,于是便对寇恂说,要不你替我去招降高峻,如果他铁定心不投降,我就聚集耿弇等五营兵力将他往死里打。

临危受命的寇恂带着玺书来到第一城,高峻派遣军师皇甫文前来洽谈。但皇甫文显然心里没点逼数,出言不逊,惹毛了寇恂。

寇恂当即表示要杀看皇甫文,诸将赶紧劝他别冲动,咱们是来招降的,这么做不是激化矛盾吗?但是寇恂还是杀了皇甫文,并让其副使回去告诉高峻,皇甫文不太会做人,已经被杀了。至于你们是降是战,悉听尊便,但要尽快做决定,我们的耐心有限。

结果,高峻出人意料地在当天便打开城门投降了。

后来诸将问寇恂原因,寇恂解释道:“皇甫文言语傲慢,说明他根本就不打算投降,这种留着没用,只会更加坚定高峻的抵抗意志。这种人必须干掉他。因为高峻那个人没什么主意,啥都是听皇甫文的,没了皇甫文,他就是一只无头苍蝇,再逼他一下,他不投降才怪!”

一番话让诸将全体拜服,寇爷的套路果然深不可测呀!

平定高峻之后没多久,也就是公元36年,寇恂就因病去世了,谥号威侯。

寇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寇恂在整体上是一个文武全才,上马能领兵,下马能管民。刘秀建立了东汉,寇恂是功不可没的,有一句话叫做“光武根基寇恂建”,可见寇恂的功勋之高。

但是,这么说终究让人感觉过于笼统,我们再来从头到尾地梳理一下寇恂的一生,从他的行为逻辑之中去精准地挖掘其身上的优秀品质。

首先,寇恂是一个有魄力的人。耿况的上谷太守差点被更始使者忽悠掉了,正是寇恂当机立断地把太守印信从使者手里夺回来了。

干这种事情没有魄力是不行的,因为第一你寇恂不是当事人,第二在名义上你寇恂还是在以下犯上。

但是寇恂见多识广、刚毅果断,知道“乱世本无主”的道理,咱们既然先配合了你们更始政权了,结果你们却不讲武德地出尔反尔,那么你不仁就休怪我不义了,山高皇帝远,不给你面子又咋滴?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寇恂这种当机立断的气魄绝对是做大事者的必备素质。

其次,寇恂是一个有见识的人。在声名鹊起的王郎和颠沛流离的刘秀之间,他一眼就选中了内秀的刘秀,而把招摇撞骗的王郎看得一览无遗。我们通常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但是大多数人往往做选择的时候都比较迷茫,其实这是一个见识问题。在复杂的形势下,见识深刻而且广泛的人才能迅速权衡各方面的因素,抓住核心和重心,作出最合理、最有利的选择。耿况选择王郎,其实在表面上来看是没有错的,一来王郎当时声势浩大,二来王郎冒充汉成帝之子占有名分优势,三来王郎的邯郸政权占有地域优势。但这些都是表面和眼前的利益和优势,并没有触及事物的根本,当时社会动乱的根本是豪族的阶级利益受损,豪族才是重建秩序的核心力量。寇恂选择刘秀时说刘秀“尊贤下士,士多归之”,其实看中的就是刘秀能够更好地团结豪族阶级,这种能够团结核心力量的人才能最终成就大业。这就是寇恂在见识上的优势,看问题能够鞭辟入里地抓住重心。

再次,寇恂是一个是善交际的人。大家可能会忽略一个细节,寇恂从幽州率军来投,为什么很快就能得到刘秀最为信任的大总管邓禹的推崇?作为一个刚刚投诚的幽州势力,即便你能力再突出,功劳再显著,但是人家作为一个政权的大总管,首先是要考虑你的忠诚度的。寇恂和邓禹一起商议军政大事,没多久,邓禹就对他十分认可了。除了寇恂本身的能力突出外,与寇恂善于沟通和表达也是分不开的。有些朋友,肚子里虽然有货,但是和领导沟通却压根不知道怎么表达,最后导致领导也不知道你这个人到底能不能用、该不该用,那也是要多走很多弯路的,甚至会一直怀才不遇的。寇恂转过年来,在刘秀不知道派谁去经营河内时,便受到了邓禹的大力推荐,说明他是非常善于树立自己的形象去得到别人的认可的。

然后,寇恂是一个能干事的人。我们永远要记住一点,越是有作为的领导,身边越不会养闲人和废人,所以如果我们自己没有两把刷子,想抱奋发有为的领导的大腿也是抱不住的。寇恂在得到刘秀的信任之后,指哪打哪,相当好使。不管刘秀给他交代什么任务,他都完成得妥妥的。行军打仗不在话下,治军安民更是信手拈来,筹钱筹粮永远保质保量,打理政务保证有条不紊,就连派他去搞外交,他也是手到擒来……这种综合性的人才其实比攻城拔寨的将军更加可遇不可求,止戈为武,行军作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稳定大局,发展民生,很多猛将管杀不管埋,其实是落入下乘的。比如云台第二将吴汉,单论勇猛程度,可能比寇恂要高出一筹,但是论综合性、全面性,他就比不上寇恂了。寇恂在乱世可堪大用,在治世也可堪大用。

最后,寇恂是一个知进退的人。寇恂是那种一身才华藏不住的人,干啥啥都棒,所以功劳和声望的与日俱增是难以阻止的。刘秀作为一个皇帝,他再宽宏雅量,如果一个人的地位和声望触碰到了他的底线,他会不会动你?伴君如伴虎,不知敬畏和进退的人是伺候不了大领导的,有时候真不是大领导不讲感情,而是大领导坐在那个位置上,他的周围是天然存在一片雷池的,谁都不能越雷池半步,越过雷池的人对于大领导来说就不再是得力干将了,而是一种咄咄逼人的威胁,必然要你死我活的。所以寇恂在自己当红的时候,主动向刘秀请辞,这其实是一种很聪明的做法。因为人与人之间是必须要保留一定的距离感的。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本质上都是一个小人,一定程度上都有一点“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怒”的情绪,你靠得太近,容易引起别人的不舒适感,也容易让自己得意忘形。刘秀不想把有些事情做得过于明显,所以连续拒绝了寇恂的两次请辞,但最终还是接受了寇恂的侄儿和外甥入伍,这和萧何当年为了让刘邦放心而把全族子弟送往前线的逻辑是一样的。

当然,寇恂身上还有很多优秀品质。比如他曾因严格执法杀掉了贾复的一个部下,从而引发贾复的强烈不满,扬言要给他好看。寇恂后来秉承以和为贵,处处避开贾复。他手下的将领都有点忿忿不平了,但他却劝导说,这种内斗很没必要,自己受点委屈不算什么。这说明他是一个相当有胸怀的人。又比如寇恂走到哪里都深受底层百姓的爱戴,在颍川老百姓夹道向刘秀借用寇恂一年,在淮阳他大兴教育、教化百姓,他总是能够接地气地为老百姓做一点实事,所以才能到处受欢迎。这说明他是一个相当务实的人。总而言之,寇恂这个人文武双全、进退有度、求真务实、胸襟广阔,是刘秀手下不可多得的全才。可惜天不假年,他在公元36年就病逝了,否则到了公元37年刘秀重封功臣宿将时,寇恂的位置能不能再往前挪一挪也犹未可知。关于寇恂的一些思考

寇恂很优秀,寇恂很成功,这大家可能从上面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但是,大家有没有认真地想过,为什么寇恂优秀得这么自然,成功得这么平稳?大家可以仔细地看一下寇恂的一生,似乎他的每一个阶段、每一次选择都是水到渠成般地悄然花开,他为何这么幸运和优秀呢?相信很多人都有一颗向上的心,都想成为像寇恂那么优秀的人,都想过上一种体面的生活,都想取得像寇恂那么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关键是我们应该怎么去实现它?

首先,我要实事求是地打击一下,像寇恂这样的人物和成就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因为他是豪族出身,他从小接触到的资源、平台和人脉都不是普通人可以比拟的。我们常说见识决定一个人的高度和深度,但是见识这玩意很多时候在先天就被限制了,大家试想一下,一个寒门子弟,连吃都吃不饱,他哪有什么机会和条件去增广见闻,即便他在大千世界兜兜转转,又能真正见识到什么有深度、有营养的东西呢?同理,能力、修养、人脉等高阶因素也是相似的道理,一个出身好的孩子,从小就浸泡在这些优渥的环境之中,只要他不是傻到家了,总是能很轻松地实现安身立命的。但是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却要靠自己把这些东西从无到有地去塑造一遍,他能不活得更艰难一些吗?

有人问,人到底是生来平等还是生来不平等?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平等是相对的,不平等也是相对的,总体上,我们所谓的平等更加偏向于理想之中的人格,就现实生存环境来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不平等的。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其实早已准确地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基础是不一样的,有些人生来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些人却始终在巨人的脚下。像寇恂那样的豪族子弟,他们就是坐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们一出生就坐拥了普通人一辈子都可望不可及的优势,他们注定比一般人要看得更远一些、更深一些。

当然,在给大家泼完冷水之后,接下来我要给大家打气了。很多没有寇恂那般优越出身的朋友也不要气馁,因为我们生在一个更好的时代、更好的社会,只要我们足够地幸运和努力,其实我们也可以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甚至成为巨人。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最大的红利就是教育,没错,就是被很多人所诟病、吐槽的教育。大家想一想,在古代,社会分层为什么那么严重?王侯将相为什么就那么有种?不就是因为教育的天然屏蔽作用吗?底层人接受不了教育,不了解先进的知识,掌握不了先进的技术和思想,他们拿什么去竞争?让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去治理一方,他能胜任吗?让他们去分析那些他们见所未见的问题,他们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吗?大家一定要记住,教育是社会的天然过滤器,从古至今都是!那些豪门大族垄断了教育资源,其实基本上就垄断了几乎全部的核心资源,即便你做生意发了大财,但是你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如果不能用教育进行改造,富不过三代,你和你的家庭还是进不了上流社会。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义务教育的时代和社会,这是把我们的比拼门槛往上拉,至少在学校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家境、背景的潜在因素的冲击没有那么大,寒门子弟迎头赶上的空间要大很多,至少在上大学以前,一切皆是可能的。但在古代,大家基本不要想,古往今来,科举制度问世之前,有几个政府高官是寒门出身?科举制度问世之后,情况有所好转,但又有几个进士及第的人是寒门子弟?当下社会,虽然寒门子弟和贵族子弟享受的教育资源依然会有差别,但总体来说,寒门子弟只要有天赋、肯努力,基本上还是能够顺利地考上名牌大学,经过名牌大学的改造,以之为跳板,进入社会后到一个更高的平台去展现自我。

说了这么多,可能很多人依然会很迷惑。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吧。假如人生是一个游戏,最开始的关卡设在准入这个点上,很多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参与游戏的资格;科举制度问世后,理论上是人人都有参与资格了,但是其他的事情也是各安天命了。在当下,则是在多少级之前,所有人相对公平地参与海选,海选之后,再各凭本事。我们现在有很多人不太珍惜宝贵的教育机会和资源,甚至还说出什么读书无用的荒唐言论,要知道学习永远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机会,不要被那些俗世乱象所迷惑了。什么你周围很多人没有读书照样混得很好?什么你周围很多读了书的人还不如你这个没读书的人混得好?别对生活和社会有误解,毫不客气地讲,那只是因为你根本没有找准对比维度而已。你是一个成功的商人,那你跟那些学识渊博、底蕴深厚的大商人去比一比,你就知道读书有没有用了!你是一个卖苦力的,那你和你周边那些同样卖苦力的读书人去比一比,你看人家读书人卖苦力是不是也比你卖得更科学一点?现在很多年轻人被一些浮躁的社会风气所迷惑,在学校的时候不好好学习,觉得学知识没用,一心去钻营那些旁门左道、歪门邪道,老想着走捷径、投机取巧,却不料自己无形之间已经与社会主流脱节,慢慢沉沦到了社会底层。可悲!

我们的行为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和能力来的,别不及深思就去东施效颦。比如某王校长天天在网上怼天怼地怼空气,你能去仿效吗?他能到处和网红小姐姐谈人生,你能吗?但是,反过来,你们又关注过他的教育背景和求学经历了吗?两个不同层面的人,永远只能靠学习来缩短彼此之间的差距,可是偏偏很多本就落后的人却鼠目寸光地认为学习无用,这是何其悲哀的事情呀!像寇恂那样优秀的人,我们都很羡慕和向往,但是人家出身好、见识广、人脉宽、能力强,这些都是天然的障碍,唯有依靠不断地抓住机会学习才能慢慢缩小彼此的差距,但是很多人却偏偏不爱学习,这难道不是一种荒谬的悖论吗?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要想超越你的目标,唯一的办法就是你要拥有比你的目标更快的成长速度,也就是要通过学习去获取进步。千万不要自我短见中迷失了,很多东西不是没用,而是你没有真正地理解它、运用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