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大禹的蓝图 23(1 / 2)

======

公元前一千九百六十八年八月三日

玄黓摄提格-癸丑月-己卯日

太白出鬼宿

荧惑入天樽

明月伴右更

岁星照鈎钤

======

茅屋内,大禹一干人等,围着沙土筑成的九州山川形势模型正在商量。

太章9指着模型上各处代表大山的小土包和代表河流的小水沟,说道:“数千寒暑,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至今已然明了。”

“九州山水,呈西高东低之势。东西南北四极,在下与竖亥步行丈量,各得两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中土辽阔,修堤筑城,阻隔水势,终非良策”。言毕,太章抬头看向大禹。

大禹点头认可,“太章辛苦,成就此功。如今观这九州山水,如若皆能依势汇流成江河,东入大海,则再无水患之忧,大家来看。”

众人一起围拢来,大禹拿着小木棍给大家一一指点:“北面,冀州,必须先通汾水,解决众多北面水系在冀州、兖州流入渤海的水路问题。”

他木棍一指:“这里,漯水支流要仔细疏通,缓解主干流入海的水势压力,平时还可以灌溉豫州、青州的农田。”

大禹移手向左:“往西面上游,必须凿通吕梁山,使壶口的水流畅通。然后沿河北上,一路疏通汾水河道。”

接着他的木棍上移,大禹指向另一处土堆:“汾水之上,凿开霍山。霍山之上的水流汹涌,到了霍山这里水势落差太大,不凿开,极易形成洪峰水患,祸害雍州大地。”

随着手势,大禹点动木棍前移,大邳山、龙门、灵石口、积石山,被他手中的木棍依次划开。

一条自西向东,蜿蜒曲折,气势磅礴,最终奔流入海的大河,显现在九州大地的北方,展示在众人眼前。

大家见大禹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写其虚实、皆如指掌,无不赞叹佩服之至。

“好啊”,张渤10一拍大腿:“这样看着通畅、舒坦!”

大禹笑了笑:“北面的任务,就先交给汝父张秉和你了。”

安排完北面,大禹引导众人转向关注南方大地,安排道:“我们来看南面,这一路是由伯夷11主要来办。”

伯夷闻言点头称是,他生得体态高大又强壮干练,额头却有一处明显的凹痕,表情变化间,像是年纪轻轻就已生出抬头纹。

大禹首先将木棍指向了代表湖泊的几处小蓄水土坑,沙盘上,南方地区明显江河交错、湖泊众多。

“荆州、扬州一带,湖泊众多,凡是江河水只有入湖道而无出湖道的,定要勘定湖泊地势低洼处,凿出破口,导水入主河道,以免雨季洪水溢出湖泊,泛滥成灾。”

大禹的手移向东南,接着指示道:“务必使下游江水及旁道支流,全部汇集流入东海”,说罢用木棍在东面沙盘的边缘划出了出海口。

随即他移回木棍,指向梁州西面边界处:“这里,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夔门。此处乃关口之地,瞿都天府,累世洪泽,夔门不开,治水永难成功。”

大禹使劲戳了戳夔门,在这里连续划开了几道土堆,接着木棍西移,到了一片高耸的土堆边缘。

“诸江之源,起于高原,顺山而下。在这里,岷江口,冲开山体,势不可挡。夔门虽开,江口不疏,平原里终归如汪洋洪泽一般,壅塞沉积。”

大禹收起了木棍,总结道:“岷江山口,最是要务,须筑堤、梳理河道,力使水势平缓。”

“都广之野,河流众多,也须安排得力人手,淘清河床砂石,加固堤坝,夯实沿河山体。”

“使得湔、洛、岷、涪等各条江水流势舒缓,汇于夔门而出,沿荆扬水路,奔流向东,汇入东海。”

如北面的黄河一般,南面一条清晰的长江水道也顺畅地呈现在大家眼前。

众人不禁拍手叫好,赞道:“妙极,妙极,如此治水,大功必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