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1 / 2)

三日后日落后,长安来到安文煜的房间,说道:“世子,徐州有消息了,二世子那边事成了,就等咱们过去了。”

安文煜一听,舒心一叹,连声说好,吩咐长安:“你去准备一下,明日一早就去启程去徐州,你再去通知一下司马大人,让他也准备一下,准备好银两,明日一早上路。再通知王庄,多准备些安心之人,一路保护咱们。”

长安称是,自去准备。

第二天一早,长安已经备好马车,司马泰一早抱着准备好一箱子金锭等在车前,看见安文煜疾步前来,就问到:“不知世子大人急匆匆让下官准备银两是何故?难不成一早就去张员外敲门买粮?”

司马泰刚刚还疑惑,安文煜下一句话把他惊得更不知所措。

“不,咱们去徐州购粮!”安文煜一字一句回答道。

“什么?徐州?为何大老远去徐州?”

“你到了便知,仔细看好银两。”

司马泰听着,立马把银两的箱子抱得更加紧了,心想这一路路途虽不远,但都要走山林之地,要是遇上个打劫的,丢了这买粮的钱,他可是万死难抵啊!”

这一路上,司马泰坐在车上抱着银两箱子惶惶不安,偶尔停一下或者听见什么声音,就连忙撩开车帘去问是什么事,安文煜看着他觉得又好笑又无可奈何,任由他去罢。

这一路好在有王庄,他左右上下提前通知,敢有劫车的,他必今后绝不放过,王庄之前闹灾荒时候在外面打出了名声,手下愿意随时跟他出去光兖州就有百来人,在绿林也算有一号之人。从兖州到徐州车马大概三天路程,一路有王庄打点,随行之人倒着休息,日夜兼程,提前一天到达。

到了徐州城门,经通报,门口护卫已经得到消息,知道会有兖州来官员公干,一边命人通报一边领着安文煜车马前去徐州府衙。

还没走到府衙,安文霄已经骑马前来迎接,安文煜车马停下,下车和安文霄说笑几句,安文霄感觉不对,问道:“兖州刺史大人怎么没来?”安文煜呵呵一笑,轻轻撩开车帘,司马泰正抱着银两盒子呼呼大睡,原来司马泰一路惴惴不安,一直没能安心歇息,一直进了徐州城,终于放下心来,抱着箱子就安睡起来。

安文霄看见了,和安文煜相视一笑,安文煜摆了摆手,示意不要叫醒他,一路说笑和向衙门走去。两人各自说去劫持后粮食赈灾事宜,说到隐秘地方,各自不说或一笔带过,不过安文霄一提到粮食到了徐州后,真是解了他的急难,徐州老百姓看见粮食来了,现在也都安心在家务农,算是一切妥当了,另外还给徐州存下了一批多余粮食储备,备荒使用。两兄弟走这一趟公务,都算是圆满而归,只要安文煜再把买粮之事办好,可算又是功绩一个。

不过安文煜却说:“功绩是指别人办不到办不好的事情,咱们办成了,才叫成绩,安文仪自有南境护其周全,保其无恙,三方一起,都算不上什么了。”

安文霄想了想,觉得有道理,转念又觉得甚无趣,费尽了心思,最后落了个无功无过。安文煜却又点拨,办事情固然重要,但办事情也是历练和长眼界,不要如此狭隘。

安文煜特意嘱咐到:“这次出来办完事回去要向皇上汇报情况,记住,不管你心里如何想,王归大人和当地官员辛劳和支持,必要重重提上一笔,切不可居功一身,无视他人。”

安文霄听见有些不服气,说实话,徐州本地官员提上一笔他觉得没什么意见,可是这王归大人除了天天让他上报朝廷,等朝廷定夺下了旨意再行事,要不是这次借安文煜户部的名义能调来粮食,估计徐州老百姓等朝廷下令早就饿死了。

安文煜看出安文霄不悦地方,一直规劝不止,并且小声提醒说:“皇上这次每个世子配一名朝廷命官,这可不单单是为了与咱一同赈灾而来,也是对咱们观察和考据。”

安文霄听完,也知道其中缘故,也不再多说,直说哥哥放心。

一路来到徐州府衙,徐州刺史欧阳康已经在府衙门口迎接,看到安文霄一旁年纪相仿,身着不凡的公子,知道这一定是东境大世子,急忙上前行礼,安文煜自客气一番后,欧阳康也察觉不对,问道:“这司马大人怎么没见?”

其他人一同笑出声来,安文煜一撩帘,让徐州刺史上前看,这欧阳康上前看见还在熟睡流口水的司马康,也忍不住扑哧笑了出来,这一笑声音大了些,把司马泰惊醒了,司马泰恍惚醒来看见欧阳康,觉得有些眼熟,突然想起来这是一年前他们一同在京城领职的欧阳大人,里面一惊,慌慌张张和马车人行礼招呼。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