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遇伏14(2 / 2)

李小军抱拳辞行说:“枪是我借给你的,你可不能死了哈。”

“欠你一支枪,还你一支火枪队!”马瑾瑜哈哈一笑,夹马奔驰而去,她的身影在风中逐渐远去,留下了一道英勇的剪影。

马瑾瑜嘴上虽轻描淡写,但她内心对李小军救命之恩,却是感激万分。

刚才的战斗,规模不大,却是她有生以来,经历过的最绝望的一战,也是唯一让她感到恐惧的战斗。

战死沙场,对武将而言,并不可怕,马革裹尸,历代武将视为荣耀和归宿。

但一想到遭受鞑子的侮辱,还会被那禽兽当成战利品收割,马瑾瑜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恐惧。

而李小军的出现,就像黑夜中迷途中的旅人,遇见了冉冉升起的白月光。

李小军倒不是吝啬,他是想让马瑾瑜心中惦记所欠要还,战斗中或许就不会那么不要命了。

当然,他知道这可能没什么用,但总得做点什么。

夏建仁走了过来,神色紧张地说:“大人,我们快走吧,刚刚救人耽搁了不少时间,如果遇到李成栋的先锋骑兵就完了。”

李小军点了点头,让手下把清兵的战马牵上,便跨上战马,往山路上奔去。

这山路比想象中难行,马匹在狭窄的山道上艰难前行,不时有碎石滑落,马蹄下的土地松软而不平,每一步都显得小心翼翼。

他们遇到了陡峭的上坡,马匹奋力攀登,汗水从它们的身上流淌下来,滴落在干燥的土地上。

李小军和士兵们不得不下马,牵着马匹一步步走过那些险峻的路段。

不过,艰难的路途总有尽头。

当他们走过了那段崎岖的山路后,道路变得平坦起来,甚至可以让战马小跑。

夏建仁告诉李小军,明朝的官兵曾在这里修过道路,但工程未完,后来就莫名其妙地废弃了。

这一路上,他们沉默寡言,只有马蹄踏在泥土上的声音,伴随着他们前行。

不久,他们进入了帽峰山的怀抱。

帽峰山已经是广州的地界,距离绍武帝所在的城中心,还有四十多里路。

时间匆匆,自他们出发已经过去了四天。

帽峰山的山路未经修筑,蜿蜒曲折,李小军和他的队伍只能骑着战马缓缓前行。

山路狭窄且崎岖不平,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斑驳地洒在山路上,形成一片片光影交错的美景。

战马在这条山路上行走得异常艰难,它们时而要跨越巨大的石块,时而要踩过湿滑的泥泞。

每当遇到陡峭的上坡,战马们就不得不放慢脚步,艰难地攀爬,蹄子深深地陷入泥土中,仿佛在寻找着稳固的立足点。

李小军骑在一匹黑色的战马上,走在最前方,时刻关注着前方的路况。

夏建仁赶了上来,说:“前面就是关宁寨的地盘,他们经常打家劫舍,不过也时常救济穷人,名声倒也不算太差。”

他顿了一下又说:“我们是官兵,按说他们是不敢打坏主意的,但如今朝廷没落,我们人数又没他们多,这就很难说了。”

李小军让大家就地停下,填装好火药,点燃火绳,然后再次上马前进。

果然,走出不久之后,在山坡险要之处,突然窜出百来名山贼,一个个举着一根黑不溜秋,像烧火棍一样的东西瞄准李小军等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