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采药归来(1 / 2)

这两天因为青芒观的冬庙会和斋醮,翠微山脚下的新泰镇也变得热闹得很,路上有挎着竹篮带上香纸蜡烛上山祭拜的,有姑娘结伴出来观玩的,有带着小厮四处打量的,还有带着车队马队往山上赶的。这青芒观是随州最大的道观,因此每年一度的斋醮都是州内极大的盛事,许多人都汇聚于此。街边的酒肆茶楼喧闹异常,大家都在交流着各地的奇闻异见,也有说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祈求上山参拜能获得赐福,斋醮能解脱自己的苦厄。路边茅顶搭起的茶棚更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炉子上不断冒着热气,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不停往井边去挑水,那老汉更是在这寒风里穿着单衫,提这个长嘴铜茶壶转来转去。

杜潜在镇上把这几个月采的当归、地榆、白英等草药都卖了,身上穿的袍子腋下和小臂等处都划出了几道口子,看起来有可怜中还带了点滑稽。秋风肃杀,吹得杜潜不时打颤,走到茶棚前,看着那些在这歇脚的人,有说有笑的,杜潜忍了一夜的饥饿和寒冷,决定还是先填饱下肚子。“紧赶慢赶也算是赶在斋醮前回来了,吃碗热面条再上山。”这么想着,杜潜就站在茶棚外看空位,左右反复扫视,可算是在两个光头边上看到了空位。

“两位师傅,打搅一下了。”杜潜朝那一大一小两个和尚使了个礼,随后坐下,对在人群中穿梭的老板说道:“老板,来碗素面,要大碗的。”老板大声回答:“好嘞,马上就来。”

杜潜把长棍上挑着的包袱取下放好,便打量起旁边坐着的两个和尚,老的面容消瘦、精气矍铄,眉毛黑白参杂,眉尾处微微翘起,手里盘着一串长念珠,手背上青筋隐隐鼓出。小的脸宽而圆、耳朵厚大,肥嘟嘟的小手正端着茶杯不断吹气,看杜潜朝他看了过来,他便也放下茶杯上下打量着杜潜。“施主,一脸风尘仆仆,可也是远道而来,为了观摩这青芒观斋醮?”

杜潜听他的言语,似乎他们也要去青芒观,问道:“怎么你们也去青芒观?和尚看道士做法会,我倒是第一次见。”

“我和师傅云游至此,恰逢盛会,故而前往观摩。”小和尚说。

“原来如此,我就住这青芒观里,等下一路前往,也可以给你们做个向导,你看怎么样?”杜潜回答道。

那老和尚听见杜潜说他住在青芒观,便也停下了手中盘念珠的动作,仔细打量了一下杜潜。那杜潜穿着一袍破落灰厚袄,身形清瘦,看起十二三岁的少年,头发随意扎起,也未曾挽起插簪,脚下穿的草鞋上沾满黄泥,脸颊上还有几道细小的伤口。看着不像道门中人,和尚便问:“小施主,可是青芒观弟子?”杜潜回:“不是,只是借住青芒观。”

“老衲在这青芒观中有个旧识,名叫许彦,道号引阳子,不知小施主可否认识?”老和尚说。

“原来大师,您认识许真人啊!”杜潜略显意外的回答道。

“引阳子道友还在观中吗?身体可还安健?”老和尚问。

“在的,许真人一直都在观中,身体也是顶呱呱的好。”杜潜说。

这时面上来了,碗中热气腾腾地往上冲,杜潜也来不及继续闲叙,“大师你们两个稍等片刻,让我先把这碗面吃了。”

老和尚看杜潜吃那面条,一筷子下去恨不得把所有面都捞起来,一把塞进嘴里,也知他是饿了,喝了口茶后,便继续转动手中的念珠。小和尚盯着杜潜,看他吃得一脸满足的样子,又转头看了眼旁边的老和尚,只得默默咽了口水,仰头把杯中的茶一口气喝光了,喊来茶老汉续了杯茶。

吃完面,杜潜他们随着人流,一起往翠微山方向走去。“我叫杜潜,大师,还未请教您的法号?”杜潜问老和尚。“说出来吓你一跳,我师傅就是兴源寺闻空大和尚。”还没等闻空开口,小和尚就迫不及待地自报家门了。“闻空大和尚?没听过。”杜潜挠了挠头,不置可否,又问:“那小和尚你呢?”

小和尚见杜潜问到自己,往杜潜边上靠了过去,然后说道:“小僧兴源寺闻空和尚之徒,净法是也。杜潜,你是做什么的?”

“我是个采药郎,平日里都在这山林间游荡,因被许彦真人收留在这青芒观,闲暇时便回这青芒观中居住。”

净法和杜潜互报了家门认识了,又同是少年,一路玩耍过来,不觉便熟络了起来。闻空也借着机会,问了杜潜关于青芒观和许彦的一些问题,心里已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