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四大发明_分节阅读_第134节(1 / 2)

  确实想起来,就叫人无奈又可惜。

  嬴政不由得摇了摇头,又是叹息一声,只能再继续往下听——

  【三天以后,黄道婆来寻老木匠,见一部木制手摇轧棉车已经做好。

  两人手摇,一人下棉籽,竟是功效既高,剥得又干净,又省力!

  之后黄道婆又动脑筋,把原来一尺来长的弹棉花的竹弓,改成四尺多长的木制绳弦大弓。

  她又大胆设想,把原来一只锭子的手摇纺纱车,改制成为三只锭子的脚踏纺纱车。

  经过多次试验,又从三绽加到五锭。

  最终工具改进后,黄道婆又在织布技术上加以改进,结果织出了“错纱”,“配色”,“提花”等五光十色的棉布和“乌泥泾被”,这很快就传遍了松江一带。】

  【于是人们便到处唱起了:“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这两人手摇的木制轧棉车,在后来又改进为了一人手摇车,更是省时省力,效率加倍。】

  【但总之,也是在黄道婆改进的织布技术上,再加以改进提升,始终是得益于黄道婆的试验与更改。】

  【所以黄道婆去世之后,当地百姓感恩泣泪,于是为其建祠祭祀。

  而有识之士还为她树碑立传,尊奉她为“织女星”,或是“先棉神”。】

  “真好啊,也是位很值得钦佩的女子。”

  从原先那样的出身和艰难处境,再到后来的被人建祠祭祀,树碑立传等等,真可谓是一代传奇了吧。

  这是位奇女子啊。

  原来出身如何也并不能决定一切,原来在那样多有束缚的时代下,也真的有女子能够发光发彩。

  但也有人不禁嗤之以鼻,尤其是聚在一起说道的一部分男人——

  “这就流传后世了?”

  “虽然这位黄道婆的身世很可怜,小时候也过得艰苦,可是她那研究改进的织布技术,也并非她一人之功劳啊?”

  “是呢,这不是说与那什么黎家姐妹共同研究改进纺织技术吗?还有请来相帮的那个木匠……要我说,这改进棉纺织布技术,可的的确确不止是这位黄道婆一个人的功劳,那黎家姐妹不算?老木匠也不算?”

  “我看是天幕偏颇女子,才会这样突出这位黄道婆。”

  “兄台说得对,我看也是——”

  【可能有人会质疑黄道婆得此称颂的原因。】

  正在讨论的众男人:“……”

  他们心下一跳,不禁抬头看了好几眼天幕——怎的天幕是不是还有其他神通?

  这就算是巧合,也着实让他们心惊了啊!

  而且单听这一句话的意思,就让他们有种不太好的预感——

  【在这里再仔细说一下。

  黄道婆流落崖州,在那里生活了30多年,并从当地黎族人民那里学到了一整套棉纺织加工技术。

  在她回到家乡后,看到了家乡的棉纺织技术十分落后,就根据当地棉纺织生产的需要,总结出了一套融合黎族棉纺织技术,以及与当地纺织工艺为一体的完整新技术。

  并且黄道婆还将这一套技术广传于人,最终使百姓大众普遍受惠。】

  【这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黄道婆之功劳都是十分大的,不容置疑。】

  才置疑没多久的男人们:“……”

  这可真是现世报吧?怎么突然感觉脸如此疼……

  才听到这里,众人面面相觑,竟都是从对方脸上看到了尴尬难言的神色。

  而天幕还在不留余地的继续往下说道——

  【再者说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传授纺织技艺,二是革新棉纺织工具,三是推广棉花种植。】

  【如新的去籽工艺——

  既然是棉花,要纺织的话,就要去除其中的棉籽,而在黄道婆之前,脱棉籽是棉纺织进程中的一道难关。

  但是在黄道婆推广了轧棉的搅车之后,工效就大为提高,而且这种轧棉方法和技术要比外国先进好几百年。】

  【再有传授纺织技术——

  黄道婆返回故乡的时候,虽然那一带的植棉业和纺织业已经普及,但是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

  为此,黄道婆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身边的人。

  而且黄道婆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对当地落后的棉纺工具做了大量改革,创造了一整套的“擀、弹、纺、织”工具。】

  【除此之外,之前也说了——黄道婆还把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

  于是在黄道婆去世之后,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甚至历经几百年之久而不衰。】

  改进和推广的轧棉方法以及技术,要比外国先进好几百年?

  对当地落后的棉纺工具做了大量改革,创造了一整套工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