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71(2 / 2)

庄春山以为支书要给他说重要的事情,或者贴心话,毕竟柳沙河村两千多人口中村支书是最大的“父母官”,他对村支书还是非常敬畏的,听到这话就随他来到大门外的院墙根儿。

村支书与他拉起了家常:“你在吴河高中教高几?”“处对象了没?”“工资待遇如何?”庄春山的心里头暧暧的,一一作答,他觉得村里头的“父母官”还挺关心他的。

工作人员走了,坐着汽车走了。

庄春山怅然地看着自己的家,这是父母亲辛劳了大半辈子挣下的家业,三间水泥墩瓦房,外配一间红砖厨房和一间土坯墙牛屋。堂屋里一个老式供桌,那是几十年前就有的家具,也是爷爷奶奶传下来的“古董”。供桌两边是两个粮缸,里面盛满麦子。供桌上放着一台17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堂上墙壁正中贴着大红香幅。香幅两边是反映“荣华富贵”和“五谷丰登”的主题画儿。堂屋两边靠墙摆着几把木椅子。老旧的木门后立着一个油漆脸盆架。堂屋上空垂着一台吊扇,张开长长的三片叶子。左边的墙上挂着一个镜装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牌匾。右边墙上垂着一个大大的红色中国结。厨房内一个灶台,旁边立着一个大水瓮,灶前放着一堆柴禾。碗柜是泥巴做的,分两层,中间的隔层是木条,木条上叠放着几只碗。一副白色铁皮桶静静地倒扣在门后。一个红砖的烟囱在窗外斜出了身影。每到烧锅时,时浓时淡地向外吐白烟。

眼前的一切,让庄春山深深地思索:多少年了,农村人的思想里还保留着多子女多福的思想,其实关键于质量。有了孩子不注重培养,就像散养的羊一样,任其自由发展,孩子愿意上学了也就走上了上大学的道路,不愿意上学了也就随便混上几年,然后到南方城市打工了。

院墙处挂了几串晾晒的柿子,铁丝绳上晾晒着一根根煮熟的豇豆。干豇豆用来炖排骨、炖牛羊肉,那是上好的配料。这是柳沙河村的副业,乡亲们普遍种植江豆,然后大锅煮熟再晒干,卖给镇上的贩子,远销到省内外。

这边,柳沙河村支书聊到了正题,他说:“春山,咱是本家,你是俺侄子,俺不会诓你,这次次镇上的计生人员来此是教育,下次再来可能就要罚款了!”

“罚款能解决超生问题?”庄春山质问。

庄春山说:“你说的有道理,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也只能慢慢地改变,一时半会儿转变过来也是不现实的。”

村支书深为然,他们聊了很多,聊到了村民致富的问题,聊到了年轻人孔雀东南飞的问题,也聊到了城里正在试行的大学生村官的新鲜事。

庄春山对村支书更加佩服,村支书足不出村,了解的天下事不少。

后来庄春山听娘说,工作人员离开了自己家,随即来到了陈来顺父母家,把陈来顺的父母教育了一番,让他们教育好儿子,遵守政策。陈来顺的父母,面对工作人员的询问和教育,像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弄得工作人员的一筹莫展。

陈来顺的哥哥,听了非常反感,说:“庄户人家,谁不盼着生一个儿子。你看村里头第一胎生男孩的人家也都想再要一个女孩;头胎生女孩的人家更想第二胎生个男孩,没有男孩在村里头腰杆都不硬。”

工作人员耐心地说:“观念有些陈腐了,生男是名誉,生女是福气!”

陈来顺的嫂子,拖着长腔说:“道理是那样,可是姑娘终究是人家的人,而儿子就不一样了,生男生女差别大着呢!”

镇长助理见状,只好说:“我们下次还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