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工业革命:珍妮纺纱机167(2 / 2)

  在光幕里,纺工正在操作珍妮纺纱机。

  之前的珍妮纺纱机结构图,在天上停留得不算太久,于是,许多人都没能完整绘制下来。

  他们纷纷捶胸顿足,恨自己手速不够快。

  但愿后面,还有可以参考的!!

  再不济,他们只能看看24h光幕里有没有哪位好心人再给他们提供一下抄录图了。

  比如那些皇帝、国君,他们总是记得比较全!

  天幕之上,纺工伸出手摇动大轮子。

  【纺工在操作的时候,用右手摇动大轮子,左手掌握着托架。大轮子的转动,会带动所有纱锭的转动。如此一来,预先经过处理和粗纺的棉花,就得到了拉伸、拧绞,纱线也就纺出来了。】

  伴随着天音的解说,这个过程倒是好理解。

  动画也比图片更为清晰直观,只见珍妮纺纱机上的纱锭,全部都转动起来。

  棉花,正在被拉伸、拧绞。

  秦始皇看见细节处的“棉”,对这种原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就是他没见过。

  还有之前的红薯、玉米等等。

  难道这棉花,也像是原产南美洲的红薯那样,是从很远的地方传过来的?

  棉花,它好用吗?

  至于天幕上正在解说的珍妮纺纱机,嬴政与很多人一样,也没有怎么搞懂。

  但这些技术方面的东西,交给臣子去完成就好了,他也不必事事都亲力亲为。

  相比于春秋时期的齐桓公等人。

  秦始皇这边,包括战国时期的许多人,他们对天幕的理解,倒是会更加容易一点。

  战国众:我们有手摇纺车。

  锭子,已经开始使用了。

  【我们详细地看一下纺纱的过程。】

  【纺纱需要用到锭子,又称为纱锭。它是一种间隙地装在锭杆上的、筒型的套子。锭杆,是一根细杆,上面带有钩子。】

  【锭杆装配在小转轮上面,手摇大转轮,就可以通过绳套,带动小转轮。】

  等到天幕展开叙述,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君、臣子布衣们,方才若有所思、恍然大悟。

  他们理解了锭子、锭杆、小转轮、大转轮、绳套等等。但还没等消化完,天幕又往下说。

  【在纺纱的时候,人们手拈一小段棉纱,勾住锭杆上的钩子,接着扯一段棉条,与棉纱相接,捻在手里。这样一来,锭杆钩加上手,就将棉条给固定住了。这就叫做两端握持。】

  【手摇大转轮,带动小转轮上的锭杆转动,则是叫做加捻。】

  【在纺纱的过程中,人们一边加捻,一边用手来拉伸纱线。等到停转,或者小小地倒转一个大转轮,纱线就会从钩子里脱离出来。之后,再转动大转轮,减少手上的拉伸力,棉纱就卷绕到筒形的锭子上了。】

  天音一边述说着,光幕上也行云流水,同步展示出了一系列珍妮纺纱机的使用过程。

  齐桓公、鲁班、墨子,很多人都沉默了。

  然而。

  天幕似乎还完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作者有话说:

  本章参考文献:《管子》《史记》《韩非子》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