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古代农业:水转筒车128(1 / 2)

  子贡与邓析在各自的时空里,看着筒车不断地转动,带动转轮上面的竹筒不停地装水、灌溉。

  突然觉得自己强烈安利的“桔槔”不香了!

  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更加广泛地使用“桔槔”这种工具,它可谓既省力又简单。

  是要用到两根直木,其中一根竖立在河边或者井边,另一根用绳子,横挂在竖木的顶上。

  横木的一头系上大石块之类的重物,另一头则是用长绳,挂上水桶。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用杠杆的原理汲水。

  汲水的时候,只要一拉绳子,便能让水桶落入水中,装满水以后,再放开绳子。

  因为横木的另一头系上了石块,所以绳子一旦放开,水桶就自己升上来了。

  正所谓,引之则俯,舍之则仰。

  这种“桔槔”的方法,在当时,已经称得上是一种十分先进的机械汲水灌溉方法了。

  没想到,后世居然还有更省力的!

  省力到几乎不用出一分力气!

  筒车是吧!!只要放在那里,让机械自己跟随着水的流动而运转就好了是吧!!

  牛啊!!!

  生活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君、诸子百家、各国百姓们,看见“筒车”之后——

  更是双眼放光!!

  除了春秋后期的晋国、郑国这些中原腹地一些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的诸侯国,他们已经出现了“桔槔”灌溉的方法之外。

  其余的大部分地区,人们灌溉农田的方法不得不说还是有些原始的。

  就连比较发达的农业区,也是掘地为井,接着用陶罐将井水打上来,以此浇灌庄稼。

  也就是所谓的,“凿井抱瓮而灌”了。

  这些人看着碧空光幕里,后世能够凭借水流冲击力自动灌溉的“筒车”——

  简直没有人不迷糊!!

  在这个时候,光幕里的动画忽然放大,给了筒车的运转一个清晰的特写——

  只见那筒车的大转轮,直立于河水之中,大转轮的周身,斜斜地装有一些竹木制的小长筒。

  湍急的水流,推动了大转轮。而转轮轮周的小竹筒,则次第入水。

  竹筒自动在河里舀满了水,又随着大转轮而转动,直到转到顶处,水又流到木槽里。

  最后,由木槽导向渠田。

  【凡是在河滨有使用筒车的,就要在水边筑一个水坝来阻挡水流,让水流绕于筒车的下方,冲击筒车的水轮、令其旋转,同时装水进入筒里。如此一来,这些一筒筒的水,就会倒入引水槽,紧接着导流进入田亩之中。】

  伴随着波澜不惊的语调介绍,穹宇光幕的画面也展开一些轻微的变化。

  在筒车的水轮、竹筒、轮轴、水槽等各个部位都出现了一条延伸出去的黑线。

  黑线的末端处,则是介绍筒车的每一个部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