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秦始皇焚书坑儒79(1 / 2)

  有这种机会,多听一听后世的情况,再比如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它不香吗?

  【我们说到《汉书》是“综其行事、旁贯五经”的,它叙事,要有史实根据。】

  【而《史记》之中“坑杀方士”的故事,并不足以,成为秦始皇“坑儒”的根据。】

  【如果要确立“燔书坑儒”的说法,则必须要有其他被认定的“坑儒”故事。】

  随着天音的述说,一段文字缓缓显露。

  那是一段卫宏的《诏定古文尚书序》之中的文字,讲述了一桩“坑儒”的故事。

  在这里,可以找到“被认定的坑儒故事”的踪迹。

  【卫宏,是活跃于东汉初年的儒士。】

  【在他的《诏定古文尚书序》里的秦始皇“坑儒”的故事,可谓是“坑儒”事件的初版。】

  【这个版本,应当是以《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记载的“坑杀方士”的故事为底本。】

  【而且是有意图地改造而成的。】

  随着天音的述说——

  天幕上,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里的段落与字句,被用一条红色的线条划出。

  首先是:

  秦既焚书,恐天下不从所改更法。

  【这一句,是交代“坑儒”故事的历史背景。说它是来自“焚书”所引起的不满,将这起事件,与求药、方士之间,直接割裂。】

  【这一背景,在《说苑》《史记》的故事里都并不存在。但在卫宏这里,却坚定而明确。实际上,经师们在编造历史之时,似乎是可以密切地结合现实的需要、而随意变更的。】

  天幕给出另外一段叙述与佐证。

  这是卫宏在《古文奇字序》里述说的“坑儒”的背景:

  秦改古文以为篆隶,国人多诽谤。

  秦患天下不从而召诸生,

  至者皆拜为郎,七百人。

  ——此处,卫宏结合了古今文经争论的需要。

  将“古文”至于“篆隶”的变更,

  作为“坑儒”的背景。

  随后。

  天幕上的红线,第二次出现。

  划在了《诏定古文尚书序》段落的第二句:

  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

  ——这里与《古文奇字序》的描述大体相同。

  【这句话,交代了“被坑杀之人”与其人数。】

  【《说苑》与《史记》所说的,都是“四百六十余人”,到这里则变成了七百人。】

  【而且诸生七百,被征召前来、拜为郎的这种说法,也并不符合秦朝的制度与历史。】

  【它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儒学昌盛的事。】

  其实,不用天幕刻意点明。

  正在观看视频的古人们,也早就发现了这几处文字的不同之处。

  从《说苑》到《史记》再到《诏定古文尚书序》,这已经是第三个版本了。

  看见秦始皇的事情,居然被后人不断地流传、改造,乃至于衍生出如此诸多版本——

  很多人都羡慕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