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此夜难熬 42(2 / 2)

可三国打了几十年,等司马家篡位以后,发动灭吴之战,全国进入统一状态,那个时候才剩下八百多万人,后来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汉人衣冠南渡,曾经差点被杀断层,可想而知战争的残酷。

刘璋顺着修好的城墙一路巡视,沿途都是到处乱放的石头、土堆、木材等建筑材料,刘璋登上城墙向城内看去,只见城中除了原来庄园的位置外,其余地方全是杂乱无章刚修好的民居。

刘璋皱了皱眉头,望着城内怔怔出神,既然东西两面城墙还没修好,还不如趁着这个机会,把城池向外扩建,把城内重新规划一下,也省的后面再动工。

这样乱糟糟的,既占用空间,又不好管理,想到就做,刘璋让亲卫跟徐晃和刘和交代一下,有事到偏院找他,然后就直接回偏院了。

来到书房,刘璋拿起毛笔,画了几笔,怎么都感觉不得劲,最后突发奇想,到伙房找了几块木炭,让亲卫们把木炭切成长条,然后把一头打磨成尖状。

刘璋试了一下,露出笑容,还是这玩意好使啊,刘璋开始画了起来。

以前的庄园占地一百亩,如今南面的城墙已经修好,不用再动了,把东西两面的城墙连接到山体,这就成为了内城。

内城占地一百亩大小,内城分为四个区域:第一个区域是城主府,也就是刘璋现在所住的地方。

第二个区域是工作坊,把地下室的入口设在这里,单独隔离出来,再加盖铁匠铺等设施。

第三个区域为仓库,如今的仓库区域还是太小了,当初是按万人规模设计的,可现在都五万多人了,以后说不定还得增加,仓库还得再扩建,需要扩建的地方现在已经被民居占据,这个后期再拆除就是了。

第四个区域为内城驻军区域,刘璋计划在内城布防一营人马长期在这里驻守,仓库、工作坊都是重中之重,不容有失。

然后是外城区域,外城占地二百亩,这是糜竺送给他的,不过外城剩下的地方并不是正方形,东西各有七八十亩空地,南边城墙外有三四十亩空地,北边是山脉。

当时候把南边外城墙向外放四十多亩,东西两边各放八十亩,这样就形成一个占地一百亩的内城,和一个总占地三百亩的外城。

外边刘璋也计划分为几个区域,南边是驻军区域,东西两边都是民居,然后再修两个坊市,方便居民买东西,民居将修成两排,靠近内外城墙各修一排,然后中间留出足够宽的道路,采集石头,铺成石板路,下雨下雪都不用怕。

至于筑城物资也很好解决,北山是连绵不绝的山脉,那石头还不是要多少有多少,山上也有树木,就地就能采集,要是不够,离庄园三十里就是原武县,在原武县和庄园中间有一片大树林,木材足够使用。

东西两个外城,靠近山体的地方,各修一个大型粮仓,平时就驻扎一营人马看守,一座十万人的城池,要想长治久安,必须常备三五十万人能吃一年的粮食才行。

刘璋还把洛水的位置标记出来,等城池修好以后,引洛水而入,沿北山脚而过,经东、南、西三面城墙,然后汇入原武县境内的汩河中,一座完美的护城河就形成了。

内城就按以前设计的,高四米,底宽六米,顶宽三米,内城全长七百多米(因为少了一面。)

外城高六米,底宽八米,顶宽四米,外城全长一千三百五十米。

如此巨大的工程,放在以前,刘璋肯定愁的睡不着觉,但是放在现在就不一样了,因为就算不加人,只靠这五万多人,最多一个月就能修成,如果后续还有人,那大概都用不了一个月。

周围的田地、山地、荒地,刘璋都计划买下来,刘璋用系统地图大概估算了下,这周围无主的,加上有主但是土质不好的地,大概能有一百多顷。

按现在的计算方式:1公顷=平方米,1亩≈667平方米,1公顷大约是:÷667≈15亩左右。

汉朝没有公顷这个计量单位,一顷大概等于八九亩那个样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