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学文习武(一) 25(2 / 2)

等刘璋打了个饱嗝后,蔡琰赶紧给他拿了一杯茶,担心的说道:“师兄吃饱了吗?没吃饱我再让厨房给做点。”

刘璋接过茶杯喝了一口,摆摆手:“不用不用,吃饱了,可是吓着师妹了?”

蔡琰担心的看着他说道:“师兄在府里经常吃不饱吗?”

刘璋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蔡琰说的啥意思,笑道:“怎么会呢?我娘那么宠我,怎么会吃不饱,只是最近不知道是正在长身体还是别的原因,我感觉到我力量大增,而且饭量大增,特别喜欢吃肉食。”

蔡琰担心的说道:“要不去看看郎中吧,喜欢吃肉食明天让厨房多做点,平常府中就只有我一个人在,父亲在国子监当值,我一个人也吃不了多少,师兄以后想吃就过来吧。”

刘璋嘿嘿笑道:“师妹不怕我把蔡府吃穷吗?”

蔡琰白了他一眼:“吃穷就去你家收账去。”

刘璋哈哈大笑:“还没过门就想着进府了啊?”

蔡琰气急,拿起桌子上的筷子打刘璋,刘璋也不躲,两人闹了一会才作罢,刘璋对蔡琰说道:“师妹,我给你表演个节目吧?”

蔡琰看着他奇怪的问道:“表演什么?”

刘璋让她站起来,然后双手抓着石桌的两条腿一使劲,在蔡琰惊恐的目光中把石桌举过头顶,然后又缓缓放下。

放下以后刘璋拍了拍手笑道:“师妹,如何?师兄算得上天生神力了吧?”

蔡琰崇拜的看着他说道:“我一直以为师兄是个文士,没想到师兄竟然有如此神力,我看比皇宫里的那些御林军都厉害,师兄以后是想走武将之路吗?”

刘璋叹息一声:“我也不想的,可我家的情况想必你也知晓,我父亲已经身居高位,大哥也在朝堂,二哥将来估计也在朝堂,我要想出人头地,只有走武将这条路了,要不然这种一门都在朝堂任高位的情况,别说陛下不答应,就算陛下答应,朝堂之上的大臣也不会答应。”

蔡琰拉着他的袖子担心的说道:“可是武将很苦的,再说战场上刀剑无眼,到时候伤着了可怎么办?”

刘璋顺手就把她抱进怀里:“本来我的愿望只是赚点小钱,然后去各州以陛下的名义赈灾,也算尽我所能为朝廷做点事了,可既然上天给我天生神力的体质,不闯出一番事业,岂不愧对这具身体?再说我是做将军的,又不是小兵,不用去前线厮杀,师妹不用担心。”

看蔡琰还是皱着眉头,刘璋安慰道:“我这已经很好了,师妹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在朝廷没有关系,有功却不能得到应有的赏赐,一旦吃了败仗,就只剩下背锅了,我在朝堂有卢师、蔡师、父亲给撑腰,胜了没人敢吞我的功劳,拜了最多也就是罢官而已,没有性命之忧的。”

蔡琰叹息一声,虽然她不参与朝政,可也知道刘璋说的是实情,这个世界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哪有那么多公平?连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最后都是被人诬陷而死的,何况是那些无人问津的小人物呢?

刘璋继续说道:“琰儿不多出京城,不知道外边的情况,现在我大汉十三州,遍地是灾民,朝廷无力赈灾,官员争权夺利,长此以往,离天下大乱也不远了,如若真有那么一天,没有兵权在手,如何自保?又如何能保的了家人呢?”

蔡琰点点头,依偎在他胸前也不说话,两人就这么静静的依偎在一起,良久以后,蔡琰才发现姿势不雅,而且刘璋的手还在那作怪,蔡琰赶紧和他拉开距离,娇嗲道:“你现在也是一代诗人了,怎么还如此不正经,你下午没事不是还要去卢大人府上吗?赶紧去吧。”

刘璋哈哈大笑:“这就去,这就去,师妹不要太想我哦。”

说完已经大踏步离去,留下蔡琰独自一人在风中凌乱。

出门以后刘璋又去东市买了些礼物,才往卢府赶去,卢毓也在,两人见过礼后,刘璋听闻卢植还没下值,就先去后宅拜访下师母,卢植的夫人也是大家族出身,来自太原王氏,不过为人很是和蔼,对刘璋嘘寒问暖,刘璋陪着师母聊了一会,卢毓跟他说卢植回来了,刘璋赶紧前往拜见。

来到书房,看到卢植正穿着官服在那办公,刘璋上前一步:“拜见老师。”

卢植抬头看了他一眼,笑道:“季玉来了啊,先坐吧,等我处理一下公务。”

卢植如今的官职为中郎将,这在将军之位不常设的东汉来说已经是高官了,仅次于九卿。

普及一下东汉的官职系统。

东汉的建立,是西汉旧皇族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新朝的结果。所以东汉官制基本上沿袭了西汉官制的制度,官名也没有多少改变。与西汉比较,东汉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大大加强皇帝权力,不设丞相(东汉末年曹操任丞相是特例),削弱三公的权力;刺史成为一级地方长官,废除地方军队;强化内朝权力,外戚、宦官掌握大权,这一官制对后来的三国官制也有较大的影响。

三公九卿制,据史记记载“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被称为三公。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秦已经有了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汉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

察举制,是中国选才取士的一种制度,确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制的选人权在地方长官手中,地方长官出于私心举荐门生故吏、好友亲朋,甚至营私舞弊、朋比结党,就成了察举制最大的弊端。针对察举制的弊端,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采用左雄的建议,对察举制进行改革,引入考试机制,史称阳嘉新制,被视为科举制的萌芽。察举制经过汉顺帝改革后,已接近科举制的门槛。其推行的阳嘉新制虽在察举制的庭园之内,但也走到了察举制的尽头,标志着察举制达到顶点,经魏晋南北朝发展而积累到了隋唐就演变成了科举制度。

东汉的中央政府组成沿用西汉官制,以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