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拜师大典 20(2 / 2)

刘和当起了司仪:“时辰已到,师者请上座。”

卢植和蔡邕互相谦让了一下,然后都坐在上首。

“学子就位”

刘璋走到两人面前,先恭恭敬敬的鞠了一躬。

拜师礼,传统的拜师礼仪,一般由徒弟师傅二人完成。也有一些由新入门弟子与已入门弟子,师母等人一起参加。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投师如投胎”。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父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

中国人尊师重道,乃久远之传统,故周代已有释奠尊师之礼。然而拜师却一直无专门礼仪。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似乎师弟关系之建立较为朴素,心仪成礼,辅以束修而已,乃一种私人关系。先秦诸子,私家讲学,大抵均是如此。

第一步,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表示对本行业敬重,表示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

儒家自然拜的是孔圣人,刘府挂出孔圣人画像,刘璋跪在地上恭恭敬敬的行了礼。

第二步,行拜师礼。一般是师父、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红包和投师帖子。

刘璋跪在两人面前,磕了三个头,管家端来一个托盘,托盘上放着两个荷包,里边是银票,这个是刘焉准备的,刘璋也不知道里边有多少,接过荷包,恭恭敬敬的递给两位师父,两人接过。

第三步就是师父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训话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

两人都是大儒,算是一个门派,所以不用分彼此,两人对视一眼,蔡邕比较年长,由他训话。

“汝既入吾儒门,当恪守规矩,当忠于君主,恪守孝道,敬重师长,友爱同门,不行违反乱纪之事,不做不忠不孝之人,不违师长教诲之言,汝若做不到,吾必将汝逐出师门。”

刘璋专心听着,待蔡邕说完,才叩首道:“弟子谨遵师父教诲。”

这就算拜师礼成了,接下来就是奉上六礼束修。

所谓六礼束修,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

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

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

红豆(寓意红运高照)

红枣(寓意早早高中)

桂圆(寓意功德圆满)

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其中“束修”二字,有人解释为十条干肉。据《礼记·少仪》记载:“其以乘壶酒、束修、一犬赐人。”郑玄注:“束修,十脡脯也。”老师在收下束修后,并回赠《论语》、葱、芹菜等礼物:同时带领学子齐颂《大学首章》,象征担下“传道、授业、解惑”

两人收下六礼束修之后,刘和高声道:“礼成,主家答谢宾客。”

刘焉和两位大儒一起起身,准备带着刘璋答谢宾客,正在这时一个声音传来。

“且慢!我等学子来此的目的是来一观刘兄的风采,刘兄是否要展示一下?”

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个青年,来了二十多岁的年纪,衣着潦草,不修边幅,刘璋皱了皱眉头,这是乞丐吗?怎么进来的?不过听他说话也不像乞丐啊。

转头向二哥刘诞小声问道:“这是何人?”

刘诞抽了抽嘴角,嘴里吐出两个字:“祢衡”

刘璋一脸惊恐的看着祢衡,他怎么在这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