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古董街 54(1 / 1)

乌鱼是不会自己一个待在家里的,这个家它早就探索完了。一家人都出门之后,它就从阳台跳出去,落在三楼邻居的窗沿,再往下跳。一连串轻盈的动作后,乌鱼稳稳地站在了地上,今天它准备去城墙跟转转。

长安市的城墙是当前梦境的边界,只有当李淳风离开城墙去别的地方时,边界才会扩张。大街上,所有人面无表情的在路上走着,做着各自的事情,自发地完成一个城市应有的生活背景。乌鱼觉得李淳风当时压根就没考虑到这种细节问题,他只把专注度放在他自己的周围,只有他自己周围的人和事才是生动形象的,而别的人和东西就像个背景摆设。

没办法,初次筑梦就能搞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当然是不可能比过天生幻梦法则的乌鱼大人的,啊哈哈哈哈……

小小的自嗨了一会儿,收起自己中二的心,开始在城墙跟下逛了起来。前面一溜是书斋街,从普通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到昂贵的青瓷笔洗、翡翠滴壶、红木卷轴等是应有尽有,算是长安市里极少数贩卖奢侈品的地方了,能来逛的也都是有文化又有钱的人家。书斋街边上有个碑林,原本是开放的,一群商人在那边拓碑卖字,后来复印技术上来了,就保护起来,只给一个拓片的原片,然后复印字体,据说要造个博物馆。

过了碑林就是古董街,除了青铜器之外啥都卖。谁让长安市是古都呢?号称建房子打地基都能刨出个公主坟的地方。

古董街比书斋街还长点。从路口开始是最大的万宝斋和永兴当铺,往里走就是古玉、古币、古瓷、陶瓦、字画、家具、漆器、衣服……每家店都有主打类别,再搭上点别的货,分门别类还算细致。

在这条街的正中间,还有一间卧佛寺。据传是汉朝的文物,距今已经将近1800年,里面有一幅观音大士的画像,是唐朝年间画圣吴道子的真迹。在唐朝以前,这禅寺叫“福应寺”或“福应禅院”,在宋朝之后有高僧慧果入寺主持,因高僧终日高卧且加餐,后人改称卧佛寺。

佛寺的正对面有两家店,一家是旧书店,一家是香烛店。两家店是同一个老板,所以外面看来是两个门脸,但里面其实是通的,有一个月洞联通两边。这月洞的书店侧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假作真时真亦假,下联是:真作假时假亦真,横批:似假如真;香烛店的那一侧也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惊醒世间名利客,下联是:唤回苦海迷途人,横批:回头是岸。两相对比,十分有趣。

乌鱼每次来城墙跟晃悠的时候,总喜欢在卧佛寺和旧书店这边多待一会儿。这里是少数李淳风构筑的长安市里有“人气”的地方。来来往往的人都是面带笑容,寺院里的师傅们宝相庄严,旧书店的老板每天过了中午就开始在街边喂猫。虽然那猫食对乌鱼没有什么吸引力,但每每趴在寺院墙头看猫崽子们进食的时候,那个书店老板就会主动招呼乌鱼也过去一起吃。一来二去,这里就变成了乌鱼平日里第二个常驻据点。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爷爷李乾罡的算命摊子也在这里。今儿是肯定来不了了,老爷子上回民街幺肉去了,估摸着最多也就在钟楼丝绸街那边跟老伙计们抢点饭吃,丝绸街才是长安市算命最集中的地方。这一来一去十好几里地,是赶不上再来古董街支个摊位的。至于平日里为什么把摊子支在这里,这个原因也很简单:能来逛古董街的,都是有钱的主,这叫顾客筛选。

李乾罡的摊子就在离旧书店差不多二十步路的小巷子口。那巷子里原本是个前朝大户人家的大院,后来战争时期荒芜了被新唐国收归集体所有,里面安排住进了十几户人家,正大门开在另一侧,这个小巷子是以前用来送菜送鱼收垃圾的后门,也通,但一般不往这边走,做古董的店家也看不上这犄角旮旯。久而久之,就被李乾罡钻了空子。

自打李淳风开始上小学之后,乌鱼就喜欢来这里看爷爷李乾罡忽悠人。因为李淳风在学校的生活实在是过于幼稚和无聊,乌鱼看了几天就腻了,远不如爷爷这边的剧情精彩刺激,那叫一个深得江湖术士的真传。本着逮着个蛤蟆都得攥出团粉来的核心纲领,这街上路过的看上去有点钱的陌生人,但凡正眼看他一眼,今天就逃不掉这一卦,不吐出个三五块钱就走不脱。从生辰八字手相面相开始聊到婚姻家庭妇女儿童,罗圈话盘着说,就没几个绕不晕的。那时刚结束特殊时期没多久,连卧佛寺都是八几年才开始重新修缮的,一般路人脑子都干净着呢,哪见过这种无赖的套路。

照理来说,用这种人嫌狗憎的方式,李乾罡早就会被周围的商户驱赶,但架不住他眼力好会做人。李乾罡从来不骚扰那些店家约过来的大买主,甚至有些犹豫不定的过路买家他都能三言两语推动成交,卧佛寺开始修缮的时候他还帮忙揽过几个大善人,以至于现在卧佛寺开斋他还能去蹭个斋饭。古董街上常驻的店家更是熟络的不行,哪个不招呼他一声李半仙?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