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27(1 / 2)

在山林原野间,一只小队正蹒跚而行,道路虽通,却有洼处依旧泥泞,小队众人大部分赤脚而行,身背行囊,行色匆匆。

洪水过后,灾难让这方世界到处都充盈着腐败的气息,少了生机,入眼处,到处都是腐植积水。

’众人默默前行,此去,大家身背家族希望,身后是族人们殷切的目光和期待,而前路漫漫,结果如何还不得而知。

典韦领队,走在队首,开路而行,众人紧随其后,十一出发的最晚,尾随队尾,一队人成一字形沿着田间小道陆续往已吾县城方向进发。

两个时辰后,众人才转上县道,县道宽敞了许多,可容三辆战车并排而行,而县道上,早已行人熙攘,众人成群结队望北而行,有牵牛的,有骑驴的,有赶着马车赶路的,更多是背囊挑担步行,很多人几乎是全家出动,相扶赶路。

经过询问,原来都是附近受灾严重的村庄村民,村中已溃粮多日,再也无法继续生存下去,无奈之下,只好携老扶幼带着一家老小去逃难他方,能走到哪里是哪里,哪里能够生存便在哪里安家。

当然,也有像典家村这样组织村中青壮,带着全村希望出来筹备粮食的,他们三五成群,或一二十人一队,身背全村筹集的物质前往县城置换粮食。

其中很多村民之间都还互相认识,众人见面之后,简单的寒暄,之后便是对这次天灾的感慨,他说他们村里死了多少人,死了多少牲畜,他又说他们村塌了多少房屋,损失了多少钱财。

他们只是简单的叙述着这些事实,麻木的面孔上没有伤感,没有悲怜,似乎一切发生都是应该如此,因为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他们也从来没有想过,当天灾来临时,他们的皇帝,他们的地方长官,他们的朝廷衙门负有赈灾的义务,他们也从来没有奢望过那些当官的能在灾难来临时会帮助他们这些贫苦百姓。

这些掌权的需要的只是让他们按时足额的缴纳赋税,当要打仗时,还需要他们无私的献出生命,即使偶尔一次天灾,衙门做出了救灾的举动,这种举动你绝对能够在史书中看到,然而即使是史书中记载的救灾次数也是屈指可数,大部分灾难还是需要这些淳朴的百姓自行承担。

一路行来,十一所见所闻,皆是对残酷现实的一次次表白和剖析,心中除了感慨感叹,同时也对大汉百姓的艰难生活心生怜悯,可是,要有所改变,他需要爬到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或者影响到那个身处在至高无上位置的那个人,而现在,他什么也做不了。

他也是受灾人之一,现在为了生存而奔波着。

麻木的跟随着小队一路前行,加紧脚步,众人有望在午时之后到达县城,之后还要变卖皮货置换粮食,最后还要把粮食尽快安全的送回村庄。

然而,现实视乎并没有预想的那样简单顺利。

离已吾县城还有十里路程。

典韦带领众人正急急往县城赶路,然而,却有越来越多的百姓倍道而来,他们行色匆匆,似乎身后有人追赶模样,这让典韦众人感觉很是奇怪,难道县城也遭了灾,已经没有足够粮食,让县城的百姓也逃难他方了么?

带着心中的疑问,典韦拉住一个从县城方向逃来的汉子,那汉子被典韦猛然拉住,正要发怒,一看典韦魁梧模样,面目凶狠,顿时萎下身来,颤声说道:“好汉留手,好汉留手,我身无长物,除了一条烂命,身上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

典韦愤然言道:“你这厮,我哪里要抢你东西来着,我切问你,大家都往县城赶路,为何你们却倍道而来,可是县城里也受了灾荒,生活不下去了么?”

那汉子见典韦并非劫持他,当下心中放宽了许多,于是委屈言道:“好汉有所不知,不是县城受了灾情,县城中存有大量粮食,吃一年都吃不完的,我们之所以是往回跑,是因为前方正在征兵咧,他们无论男女老幼,只要愿意,他们都收,而且还会管饭,我只是不想当兵罢了,所以要往回跑,等他们走了我在进城。”

“原来的如此,即然这样,那你就赶快逃命去吧!”

典韦放手那汉子,那汉子得脱,小步飞快的逃跑而去。

典韦回身看着众人说道:“前方有人征兵,我们如何是办?”

众人互看一眼,同声言道:“典大,我们听你的,你说如何,我们就如何。”

“是啊,典大,我们听你的,你说怎么办,你拿主意。”

众村民团结一心,唯典韦马首是瞻。

典韦当即说道:“既如此,那我们就继续赶路,他征他的兵,我们赶我们的路,井水河水不相犯,村里还等着我们运粮回去,耽搁不得。”

众人异口同声道:“那就走,闯过去。”

“走!”

典韦一马当先,决然而行。

“典大哥留步!”

十一跨前一步,将正要前行的典韦叫住,典韦回身,疑惑的看着十一。

十一忙解释说道:“典大哥,既然前方征兵,虽与我等无关,但不可不妨,我们这一队人皆是身强体壮之人,到时,即使我们无意招惹他们,他们也有可能不会放我们过去,还是要做好准备的好。”

典韦想想,言道:“十一兄弟说的有理,大家都把家伙都准备好,到时若有意外,听我号令,一起冲过去。”

“是!”

典家村挑选出来的这群人,皆是身手矫健的猎户,个个身负武艺,不是寻常百姓,虽然众人有胆有识,但也怕双拳难敌四手,猛虎也架不住群狼,如果对方人多势众,还是要提前做好冲突准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