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感言兼说明61(1 / 2)

我看了一下评论,大家对新戏有很大意见。

我先要说,我没有自嗨,新戏会有完整的考虑,不会是硬是机械降神的那种情节,硬把没法过审的过审,没有票房的说有票房。

但是,但是,创作有一个过程。

只是抄的剧情,直接开抄的写过太多太多,写不出什么新花样。

到最后就是列数字,一个又一个破纪录,而整个世界都是静止的。

比如开抄《夜店》,上映,一众震惊,破纪录,新生代导演的希望。

然后,没有然后了。

大家该干什么干什么,主角开抄下一部,循环,破纪录,可能过亿,成为国内第三个或者第四個过亿的导演。

然后继续开抄,就重复。

行业的变化,众人的反应都没有。

我可能写不出那种宛若关公耍大刀般的丝滑剧情,一颗石头落入水面溅起那种平滑而又合理的涟漪,但是我尽量写的不是一片死湖,不是单纯的列数据。

李兵兵姐妹为什么靠近沈三通,原因我本会在后续给出。

现在给出来,不光是为了新项目,而是和她利益息息相关。

越靠近沈三通,她主动权越大,华夷对她的束缚越小。

因为沈三通手里有能卖票房的电影资源。

要注意时间线,05年。

能卖票房的电影,比能拿奖的还要稀有,这是最顶尖的电影资源了。

韩三瓶为什么支持主角,因为他弄商业片,有一套完整理念。

我们不能站在24年已有的基础,去看那个年代。

回到故事里的时间点,韩三瓶把历史大片交给香港导演,他不知道这些导演坑钱吗?

《赤壁》花了八千万美元,找外国特效公司,死要钱,他不知道里面猫腻吗?

可是有什么办法,国内一帮弄电影的,有谁愿意搞商业片吗?

05年的观众,是嗷嗷待铺的。

也有书评说,当时经济有限,决定了电影票房上限。

这句话没错,但是我们的电影,真的达到理论上的票房上限了吗?

两次达到上限是卡车司机做到的,一部大船,一部阿凡达。

直到《泰囧》的时候,我们才出一部我们自己达到理论票房上限的商业电影。

《泰囧》没有多少特效啊,但是除了一个演而优则导的徐光头,大导演谁给你小观众搞笑逗你乐呢。

我们的观众卑微到不像样子。

是不是这样的,我觉得是这样的。

从0几年到24年我觉得依然没有变。

最近一部永久撤档的电影。

都拼刺刀了,我们导演给你整一部洗地投降的,哈哈哈。

果粉想招魂,不是有的是可选的人吗,偏偏选这样一个人物。

这就是中国电影人,钱都不愿意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