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北电门房52(1 / 2)

“你小子能不能说话说全?”韩三瓶想凑人。

“我打算先弄一个前锋片子,悬疑恐怖片,探索探索数字电影技术。胶片电影领域,我们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是在数字电影领域,我们是并行者,我们要探索数字技术,利用好数字技术,促进电影行业产业化改革。”

沈三通不卖关子,说道:“用这个项目探索数字电影拍摄经验,从前期制作,摄像、灯光、置景、收音,后期的剪辑、配音、渲染,整理一个操作手册出来,培养我们本土团队。”

沈三通对自己新电影的定位,做一部先锋电影,积累相关技术、人才。

港圈那么嚣张,可不只是因为台前明星,还有幕后团队。

有些东西大陆就是做不出来,或者效率上比不过。

这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用项目培养锻炼相关人才。

做完这个项目,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储备、人才储备,再用在《疯狂的石头》上,把石头的画面质感做的更好。

用一部先锋电影、再用一部石头,积累了足够技术,再搞囧途。

行业发展、电影人才、技术储备......

韩三瓶无语,你说的怎么净是我的词:“具体说说你的想法,恐怖片不好过审。”

他更想让沈三通延续原来的喜剧模式,保住大陆电影的旗帜。

然而,他自己也是导演,很明白目前国内导演的秉(尿)性。

作者电影、文艺电影,自我表达那一套。

沈三通身上的那种味道很淡。

但具体有没有,难说。

超市又是沈三通自己投的钱,中影捡了大便宜。

韩三瓶也是捡了一块大饼。

院线方捧着,超市之后,沈三通是可以和张一谋、冯晓刚一样能卖座的国产大导。

提前和韩三瓶打招呼那是礼数,真要自己干,他也没法干涉。

中影又不是他开的,张一谋、张伟评一样不鸟他。

而且正如沈三通所说,探索好数字技术,对本土电影产业好处很多。

中影是有电影专项资金的。

数字技术搞好了,对于培养电影人才很有帮助。

胶片电影成本实在太高了。

从器材租赁、胶片保养,再到后期冲洗、拷贝,每个步骤花费都不低。

院线上映之后,胶片拷贝放一次,拷贝会有一次耗损。

放映到一定次数,拷贝划痕过多,画面没法看。

相比之下,数字电影成本低多了。

一盘数字磁带四十分钟,是胶片拍摄时长的十倍,一成本却只是一盘胶片的三分之一。

设备租赁方面,数字磁带成本更低廉,保存简单。

胶片要考虑湿度、曝光方方面面,保存保管上也是很大一笔开支。

后期制作上数字电影更便捷,拷贝用硬盘或者数字传输就可以。

到了上映,无论播放多少次,数字拷贝不会如胶片拷贝那样有损耗,荧幕画面还是和第一次一样。

弄一部胶片电影的钱,能拍两部三部数字电影。

能拉来资金,或者证明了自己的导演,造影视城都少。

研究数字电影技术的,更是没有。

目前国内导演对于数字电影的认识,停留在小成本,崇尚胶片的质感。

有能力、有意愿探索数字技术,真就是沈三通了。

“过审方面问题不大,没有鬼,也不是暴力血浆,而是氛围、配音、镜头渲染。”

具体的电影项目沈三通脑子里只有一個雏形。

鬼片不可能,过不了审。

关系再大也不行,于飞虹老师能过审,主要还是爱情片。

要是恐怖片,没有希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