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头啖汤(1 / 2)

  沙沙的写字声还在继续,荆白也顾不上那么多了,一咬牙将灯笼点亮。

  蜡烛的亮光虽然微弱,在黑暗中却又变得显眼起来。荆白这次有意放慢了动作,所以听得很清楚。

  他擦亮火折子的时候,落笔声是停了一瞬的;可当灯笼点亮时,沙沙声却又响了起来。

  灯笼的光和油灯的光竟然真的不一样!

  荆白心中一惊,他下意识地盯着手里的灯笼,里面的白蜡烛映出一团暖光。

  他盯着这团光多看了几眼,除了光线比油灯暗些,实在看不出区别,便只好提着灯笼,快步走回屏风背面。

  这时落笔声已经停止了,那看不见的人好像已经写完了所有内容。

  写字的声音消失让荆白心中紧迫感更甚,提着灯笼,昏黄的光照着雪白的绢面,凝视着上面淋漓的墨迹。

  字迹潦草难认,甚至还大小不一,荆白看得十分吃力,只好一边努力辨认,一边在心中默读。

  方入府,蓑衣郎。

  衣不暖,食不香。

  坐船上,湖中荡。

  勤打捞 ,劳作忙。

  叮叮当,心不慌。

  得重赏,喝香汤。

  搅一搅,喝光光。

  穿新衣,入内堂。

  高高坐,无忧惶。

  这似乎是一段歌谣,念上去琅琅上口。只是字迹很不整齐,上面有的字大,有的字小。

  荆白对比了整段话,最大的两个字是“香汤”,上面甚至还重重画了个圈,应该是表示强调的意思。

  香、汤。

  是指他们入府以来闻到的那股肉香味吗?

  荆白把脑海中将这段话整理了一遍,听上去,这像是个有情节递进的故事。

  刚入府的“蓑衣郎”吃不饱穿不暖,后来因为勤奋劳作,得到了“奖赏”,喝到了“香汤”,穿上了新衣裳,还进了“内堂”,从此高坐内堂,再无忧惶。

  这算什么,一个古代的励志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蓑衣郎”又是谁?

  从进府以来,在偌大的府邸里走了半天,除了管家,他一个人都没遇到过,更别提什么“蓑衣郎”了。

  可如果这东西和他全无关联,就不会出现在他的屏风上。

  难不成,“蓑衣郎”是这个房间的前主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