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夏望寻妄(二)(1 / 2)

与东市的热闹情景不同,官衙冷冷清清,大门敞开着却不见一个守卫,给唐一意一种废弃的感觉。

“来者所为何事?”门旁一身黑衣的衙吏看到了唐一意两人。

原来有人在啊。

“官爷,民女家中已无吃食了,来此欲寻吃食。”唐一意作了个揖,随口编造了一个来意。

“这……”衙吏挠了挠头,接着道:“那你还真是来错了地方。”

“朝廷的赈灾粮不是跟官衙对接的吗?怎会没有粮食?”唐一意直奔重点。

或许是说话的声音大了些,路过的百姓凑近了听。

“就是,今年怎么回事,赈灾粮这么久都没到。”柳云关加大声音跟着附和,正当提问就要理直气壮。

衙吏支支吾吾答不出来。

“你倒是说呀,赈灾粮哪里去了?”饱受饥饿的百姓对赈灾粮一事关心备至,原先沉默围观,此刻也忍不住要发难。

“怎么回事?”

“要不是有许富商施粥接济,我们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

“这官衙真是无能。”

“赈灾粮到底什么时候到?”

“你们说这赈灾粮迟迟不到,会不会是被私吞了?”

百姓你一言我一语地接着说,完全不愿意再给衙吏支支吾吾的机会。

一旦有人起了头之后,怨愤的民情便一发不可收拾,越来越多的百姓聚集起来,将衙吏围得水泄不通。

“百姓们,稍安勿躁。”一个沉稳有力的声音从官衙内传出,压住了吵嚷的人群。

被围住的衙吏如释重负,趁着百姓注意力被转移之时,从人群的缝隙钻了出去。

来者三十岁年龄上下,面容清瘦,也着一身黑衣。

“徐大人,赈灾粮到底什么时候能到?今天你可得给我们一个准信啊。”百姓一改围着衙吏时气势汹汹的语调,场面缓和下来了。

徐明站在官衙门前最高的台阶上,举着双手向百姓们做安抚状,语气自信地道:“父老乡亲们大可放心,据官衙探子来报,此番朝廷赈灾粮数目较大,路上耽搁了些时日,不日就可抵达。”

“不日是何时?”有人问道。

“三日,最迟三日。”徐明给出了保证。

百姓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彼此对视面露喜色,对三日后赈灾粮的到来充满了希望,随后在衙吏的引导下一一散去。

归根结底唐一意和柳云关是引起这次骚动的始作俑者,为了不被刚才的衙吏抓到,他们只得跟着人群散去。

夜色渐浓,每家每户依旧揭不开锅。

唐一意让柳云关先回客栈歇息,自己一个人明面上跟着百姓散去,接着趁衙吏不注意又溜回了官衙门口,不过只敢躲在阶梯下方的石狮子背后,不敢明目张胆地晃悠。

她觉得傍晚徐明对着百姓的发言有端倪,若赈灾粮真是三日内能抵达,为何他不早日将此消息告知百姓,安抚百姓,而非要等到大家聚在一块儿闹事时才说。虽然也不排除徐明是今日才得到的消息,还没来得及告知百姓,但不管怎样,唐一意还是要探探此人言行的可信度。

夏日蚊虫多得紧,唐一意在石狮子后候了一个多时辰,终于在好几个哈欠里等到了徐明。

“徐大人,明日见。”几个黑衣衙吏与徐明道过别之后,就分头各自回家了,很快就都融进了夜色里。

唐一意急忙跟上徐明,这么黑的天月亮都不漏一点影,只有街巷那几盏昏黄的灯笼勉强照明道路,她不能跟太近,太近了会被发现,更不能跟太远,远了疏忽一下就看不到徐明的身影了。

穿一身黑真是太不容易跟踪了,不过黑衣也好,脏了不用洗,反正也看不出来。

徐明在街巷里七拐八绕,最终出了夏望县。

这么远的回家路竟然没有马车吗?唐一意以往接触过的官吏里很少只靠步行出门的。

县外少了灯笼的光照,更是黑暗不少,成排的树木在风的吹拂下,一株挨着一株摸索,树枝交叠着张牙舞爪,发出诡异的声响。

唐一意心中毫无波澜,这些年跟着柳云关四处游走,这样的景象见多不怪,只是眼睛得盯得专注些,稍不留神徐明就会消失在这片黑暗中。

跟着徐明在幽密的树林里穿梭,唐一意终于看到了前方的一间小木屋,徐明进去了。

果然有问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