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除夕 家常(1 / 2)

上午十点多钟,刘村长和其他人一样,老娘都给每人拿了一盒烟,感谢他们的帮忙。

刘村长连连推却不愿意收礼物,“给林领导帮点小忙,再收礼物多不合适啊。”

老娘不管客人们客气啥,反正把礼物送到每位帮忙人的手上。和大家道别,各人感到推却不过都拿着人情都回自己家去了。

因为是除夕,所以每家都有准备年夜饭的重任。祖母每年除夕都在长子家,就是在小林同学家过,平时都由最小的“老汉儿子”家陪伴,几兄弟均摊所有费用。

所以吃完午饭以后,祖母刘氏自己来到小林同学家。兄弟俩很有礼貌地向祖母问好。

祖母刘氏今年刚过知天命之年,由于年轻的时候抚养四个儿女成人过于辛苦,所以看上去比同龄妇女显得苍老得多。如果不说具体年龄的话,陌生人都会认为年逾古稀了呢。

不过正因为外表显老,但是老太太身体还显得挺健壮。平时还是做一点农活的,尤其是那一手好绣活,特别漂亮,还能挣点体己钱。

所以祖母刘氏特别注重三个儿媳妇是不是都有自己的绝活。要不然这亲事还不一定成呢。

“清子,现在学习好不好啊?林子,你要更努力了,都跟弟弟同一个年级了!”祖母刘氏开口就问学业。

“奶奶放心,我和大哥都挺好的,都在认真读书呢。今后我们兄弟可是都要考高中上大学的!”小林大言不惭地表态发誓。

大哥林林在一旁猛点头,表示万分同意。

“这就对了。以后要向你们爸爸学习,踏实稳重,做个有用的人!”

“好的,大哥肯定是要成为那样的人的。”祖母点了点头很高兴很满意。因为在她那样的老人家眼里,读书做官就是正途,根本就没有注意小林同学话语中的漏洞。

下午半天,祖母和老娘两个人在小屋厨房就把晚上的年夜饭材料准备好了。本来老娘准备让祖母歇着,让林家兄弟帮忙摘菜一类的杂活。

可是祖母刘氏舍不得俩孩子辛苦,再加上自己个儿也想干点啥,就让俩孩子去玩去了。

大哥十分高兴一溜烟地跑了去找他的“狐朋狗友”了,只有小林同学慢条斯理地走回西屋。

原来的林家真的是穷,就只比家徒四壁强一丁点儿。经过半年的攒钱整修,原本两间房间的屋子又增加了一间西房。这个新接的房间专门用于兄弟俩的住、学之用,先前一家四口是住在一间的。

毕竟两个男孩子逐渐长大,再和父母住一屋确实不合适了。

房间格局是并排靠墙放两张简陋的木床,靠窗户的是两张写字桌也是并排放置。兄弟俩人一人一张,互不干扰,显得很清净。

小林同学坐在自己的那张写字桌旁,拉开抽屉拿出来一本笔记本。

这个笔记本也正是县府除了授与的“五好学生”荣誉之外,唯二的奖品之一,另一个是英雄牌钢笔。正常情况下四岁的孩子是用不上这个的,可是小林同学与众不同地把笔记本都用了快一大半了。

很显然,小林同学把这个笔记本当作创作的工具,大都是歌曲和剧本创意。

这些连老林夫妇和大哥林林都是不知道的。

笔记本子上还有一些隐诲的时间节点以及对应的大事纪。这可是个机密文本哪!

小林同学皱眉苦脸,想起点啥就拿笔写点啥,一时间就发呆了。

……

一直到快五点,老林同志拎着公文包骑着自行车回到家里。至于那自行车哪来的,那当然是镇府的“公务车”!

这半年林家夫妻工资也积攒不少,可是加一间房子和买一台电视又把这些积蓄“挥霍一空”了。所以老林同志没有钱再去买自行车了,何况镇府有这个“公务配车”。

要知九十年代初乡镇一级只有两位委府主官才有配车,那也只本书开头阶段曾提过的212。

老林同志到家放下包,洗了洗脸和手,就钻到厨房里拿面粉打浆糊很快把春联贴好。还帮着祖母和老娘开始烧年夜饭的菜。

“大君啊,工作顺利不?”祖母和老爹闲聊了两句。老爹回答祖母,“还好,挺好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