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真叫人着急31(1 / 2)

过了午夜十二点,胶水泡开了。

李蒙打开两个雕像,在电风扇上吹干,拿一根细小的钻头,在文财神范蠡像头上的帽子下面钻了两个小孔。

因为雕像还要密封,为了让声波能够接收和传送信号,就要用这两个孔通气才行。

两个小孔很小,不细心也看不出来。即使看出来了,也会认为是雕像自带的。除非反间谍人员,一般的人不会想到里面还藏着窃听器。

即使高火旺这样的疑犯,大概率也不会想到这种专业的间谍手段。

在文财神赵公明的雕像上,李蒙也钻了两个孔。

在范蠡像里面安装一个窃听器就够,赵公明像里面不安装。之所以也钻孔,是为了让两个雕像保持一致。

接下来是安装窃听器,这个比较简单。把窃听器放进雕像头部,接受声音的簧片靠近两个通气孔,加以固定就行。

簧片就相当于一个音叉,通过通气孔接受讲话的声波,在谐振腔共鸣。接收站那边发射电磁波,刺激谐振腔,再把声波传送出去。接收站那边接到声波后转换成电磁信号,再转换成声音。

声音可以即时收听,没人时候也可以录音,过后再听录音。

接收站这边有一个定时开关,监听对象那边无人的时候,开关关闭,不用工作。需要工作的时候,就按设定时间自行监听。

这种窃听器也用电,不过是在接收站这边发出电讯号。窃听器这一端不用电,是一种被动反应。

窃听器不用电,扫描仪就没有反应,所以非常隐蔽,很难被发现。

监听站(接收站)的控制权在自己手里,基本上是安全的,对方很难意识到被监听,也很难找到监听站。

所以,这种监听方式既隐蔽又安全。

这种监听装置,是四十年代一个苏联科学家发明的。隐藏在一个美国国徽木雕像里面,由苏联小学生作为礼物送给美国驻苏联大使。

那个时候美国和苏联还没有翻脸,驻苏联大使就把雕像挂在自己办公室的墙上。

几任大使都没有发现这个秘密,直到差不多六年之后才被偶然发现。

在这五六年期间,苏联的情报人员就在大使馆对面约1500米远的一个房间内,监听美国驻苏大使在办公室的谈话和电话。

用胶布固定好窃听器之后,就往里面填充了一些报纸碎片。

“似乎不对劲儿啊。对了,报纸上有字,这也是信息。通过这些文字内容,可能找到报纸。找到了报纸,就可能通过报纸出版日期找出时间来。如果高火旺发现,就可能推断出这段时间跟我接触过。不能留下任何线索,还是换成白纸吧。”

于是李蒙取出报纸,换成白纸填充空隙。

接着是用腻子密封,这样一来,即使打开雕像,见到腻子,也会大概率认为是原装的,不会想到被人改装过。

最后一道工序,是重新涂上胶水,把两瓣雕像粘和起来,恢复原状。

处理完范蠡像,接着处理赵公明像。同样填充白纸,腻子密封,粘合。

接下来,要进行一次测试。

李蒙把范蠡像装进腰包,从房间出来。

“这么晚了,你还去哪里?”

还有个床位空着,阿樱还没睡觉,坐在门边等着。

“饿了,出去吃点夜宵。”

“正好给阿里捎个信儿,叫他不用给我这里揽客了。就一个床位,空一晚就空一晚吧。困死了,我可不等了。”

“都这么晚了,你就不该等。就一个空位还等,真是财迷。”

“什么财迷,钱不都是一点一点赚的嘛。一天空一个床位,一年就是365个空位,少赚多少钱?两三万呢。不用带信儿了,我就要在这等下去,非把空位补上。”

“好好好,你有本事就等到天亮。”

李蒙下楼,到了云吞摊上要了一碗云吞面后,来到后面的垃圾箱附近。见没人注意,就把雕像放在垃圾箱后面的草丛里。

返回